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1期 ID: 155305

[ 阮班莲 文选 ]   

说明文教学中学习兴趣的激发技巧

◇ 阮班莲

  内容摘要:说明文是一种重要的实用文体,其教学要依据文体特点进行。笔者认为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兴趣激发,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转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说明文教学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关键词:说明文 教学 兴趣激发
  
  说明文是一种重要的实用文体,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它与生产、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因此,它也日益受到教材编写者的青睐。以初中语文教材为例,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初中语文教材,共有课文164篇,其中说明文15篇,只占9.14%;新版初中教材共有课文172篇,其中说明文38篇,占总数的22.1%,比例增加了近十三个百分点。再拿考试来说,高考说明文必考12分,在90分的阅读题中占13.3%,中考的分值大约在10分左右,在70分的阅读题中占到14.2%。这些数据表明,无论是从教材方面看,还是从考试看,说明文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说明文的内容是将说明对象介绍清楚,通过说明客观事物或抽象事理,使人增长知识和技能。其文风大多比较质朴平实,它没有小说那样曲折动人的情节,也没有散文那样激动人心的感情,更没有戏剧那样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所以教师教起来没劲,学生学起来无趣,导致说明文成了语文教材中的“鸡肋”。那么,如何教好说明文呢?
  一.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事实证明,如果在课堂开头的几分钟创设出探究情境,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就会好很多。我在教学《死海不死》时,一开始就给学生讲故事:相传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时,下令处死俘虏来的奴隶。奴隶们被投到海里,并没有被淹死,却被海浪送回岸边。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奴隶扔进海里,但是这些奴隶们依然安然无恙地漂在海面上,狄杜大惊失色。这时一个大将上前禀报说,这些奴隶可能受到了神灵的保佑,不如顺应天意放了他们。狄杜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精神振兴,这时我顺势发问:“这些奴隶真的受到神灵地保佑吗?他们为什么屡淹不死呢?”然后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在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学生带着兴奋之情阅读课文,很快弄清楚了奴隶淹不死的原因。另外,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上贾祖璋的科学小品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时,课堂开始时教学情境的创设也值得我们借鉴。一上课,于老师就抱着好几支试管,好几朵红、蓝、白的花和酸碱试剂走进教室,然后请一位同学上台做试验,将各种不同颜色的花揉碎挤出汁,然后放到不同的试管中,再滴上测定酸碱度的试剂,让学生观察试管里花汁颜色的变化。学生在教师拿着试管走进教室时就兴奋起来(因为产生了疑问:试管一般是理化老师用的,语文老师为什么要用试管?),因此在接下来的试验中学生目不转睛地盯着。当试管中花汁的颜色发生变化时,学生更是非常惊诧,急于想探究其中的原因,这时老师就因势利导地提问:花汁的颜色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请同学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学生带着一种急于找到答案的心理去阅读课文,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在这里,于老师用一个实验巧妙地将学生带入了学习探究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学习的效果必然是事半功倍的。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一种情绪激发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脑细胞的活动加快,神经紧张,因此,感知力、理解力以及记忆力都处在最佳发挥状态,这是学习的最佳情境。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在教学之初就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对于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十分必要。
  二.采用教学图片,“点燃”学习兴趣
  说明文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决定了它比其它文体的教学需要更形象、更直观的教学方式。直观形象的教学工具,能使学生身心愉快地学习知识、接受训练、培养能力。比如钱梦龙先生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有关赵州桥部分时,先出示赵州桥的教学挂图,要求学生不看课文,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一个大拱和四个小拱的关系,学生纷纷回答“大拱的两边有两个小拱”“桥身的两边各有两个小拱”……学生心有所思,口不能言,这时老师让学生打开课本,看看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学生因为对挂图有深刻地印象,所以一看课文就很快抓住了赵州桥的特点,并体会出了课文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笔者在教学《松鼠》时也采用了类似的方法。因为现在城市的学生远离自然,根本不知道松鼠是什么样子,尽管作者对它描述得栩栩如生,学生还是雾里看花。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出示了有关松鼠的图片,然后要求学生对着图片向同位描述松鼠的外形,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也可以用课文中的语言。看着大屏幕上松鼠可爱的样子,学生兴趣高昂,积极热烈地与同位交流起来。这样一来,学生对松鼠“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就有了深刻地印象。
  三.利用多媒体课件,“燃烧”学习兴趣
  多媒体课件可以全方位地展示说明对象,变抽象的文字为形象的画面全方位作用于学生的眼、耳、脑等,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具有一定抽象性、科学性的说明文,学生能很快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如在教学《看云识天气》时,可以根据课前的彩图,制作一组动画。要求学生根据变化无常、姿态万千的云,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明什么样的云暗示了什么样的天气现象。飘逸的云彩、悦耳的音乐,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积极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他们兴趣盎然,发言积极,很快弄清各种云彩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在教学《巍巍中山陵》时,我要求学生先读书,然后完成课后关于中山陵整个建筑设计的平面示意图。学生读书后还是茫无头绪,根本无法完成这一作业。这时,我播放了有关中山陵的纪录片,影片结合具体的地理环境详细解说了中山陵的各个建筑部位。优美的自然环境、精巧的陵墓设计,再加上播音员字正腔圆的解说,学生静静地沉浸在美的享受中,同时也清晰地了解了整个陵园建筑布局。此后,我让学生再读课文,完成课后的平面图,这时95%以上的学生准确无误地填出了中山陵各个建筑的位置,并把握了课文由南到北的说明顺序。
  四.沟通课内课外,将“兴趣”进行到底
  语文教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如果能将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无疑将更好地提高学习说明文的效率。我在教学《苏州园林》之前,利用地处苏州的独特地理优势,组织学生游览了苏州园林的代表——拙政园和留园。游览中,学生徜徉于美妙的山水亭台之间,留连忘返。回来后我让学生说说对这两个园林的印象,学生说得零零零碎碎,往往只局限于一草一木或一亭一廊。然后我进一步提问:如果让你写一篇文章从总体上介绍苏州园林,你会怎么写?学生显出很茫然的神情,这时我要求学生打开课文,看看叶圣陶是怎么写的。大家带着好奇的心情学习课文,很快掌握了课文的内容,了解了课文的写法。课文学完以后,我又让学生收集自己最感兴趣的某一个园林的资料,写成词,并利用课余时间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当一次导游。多数学生能积极完成了这一课后作业,还有同学将自己第一次当导游的经历写在日记里。
  在学习了《统筹方法》以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作业:做一次烧饭全过程的操作和观察,记录下每一个环节的具体方法和需要的时间,然后设计一种用统筹方法安排的工序,写成说明文并画出示意图。具体要求是:(1)淘米做饭;(2)烧开水;(3)鱼要杀、洗、烧;(4)青菜要洗、切、炒;(5)肉要洗、切、炖。因为学生学习了统筹方法,知道怎样做最省时,而且多数学生以前没有做过饭,也想借这个机会学一学,露一手。于是,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去实地操作,并记下详细的方法和时间,不仅出色地完成了烧饭任务(当然有部分同学是在父母帮助下完成任务的),而且还写出了具体生动的说明文。这样,我将学习说明文的时空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增长了学生的见识,还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激起了学生学习说明文乃至学习语文的持久兴趣。
  进行说明文教学,只要我们本着化枯燥为有趣、化抽象为直观的原则,学生一定会喜欢说明文。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学习科学,探索世界,乐在其中,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其乐何穷!
  
  阮班莲,教师,现居江苏吴江。

说明文教学中学习兴趣的激发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