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实践性很强,学习资源丰富……”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多种资源,科学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机会,使语文学习融知识性、实践性、趣味性于一体,开放我们的语文教学。
一、激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做一种礼物来接受。”礼物是人人都乐于接受的,教师若能将语文学习巧妙地“包装”成“礼物”赠给学生,那么学生对语文学习就会愉快地接受。语文活动课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将知识包装成礼物的过程,它无论是内容安排、组织形式、教学方法都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要,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刺激他们的求知欲,使知识真正成为孩子乐意接受的礼物。如在《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的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我经过精心设计、充分准备后,在班上举行了一次课本剧表演比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自主选择文中的某个情节、某个角色,自由组成合作小组,根据文章提供的环境和语言,创造性地进行表演。要求一提出,学生便很快组成小组,共同设计语言、动作、表情,相互揣摩后进行小组表演,然后进行全班表演,经全班同学评议,选出最佳表演小组进行集体表演,这样就把文中的知识用符合儿童心理的活动形式进行了“包装”,使学生在生动、愉悦的活动中获得了知识,激发了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启思维
在语文学习实践活动课中,学生是主体,是主人。学生的主体性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成为主体的必要途径。活动应以密切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探究能力的提高,改变学生单一的知识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通过研究与实践,构建一种积极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好奇爱动是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活动”就是要“动”,让全班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一齐“动起来”。语文活动课就是要让学生眼动、脑动、手动,通过眼动,培养细心观察的能力;通过脑动,提高思维素质;通过口动,提高朗读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手动,提高写字和习作的本领。在六年级的一次习作训练中,要求学生围绕“使学校更美好”这一主题,给母校的老师或校长提一点建议。习作前,我便让学生观察学校的常规管理(食堂、课间活动)、学校的布局等方方面面情况,让学生在观察中找出不如意或有待改进的地方,在此基础上,引导同学们围绕“你认为应该如何改进,为什么要这样改进”两个问题进行思考、讨论,经过深入地思考讨论,让学生再把自己的意见恰如其分地用文字表述出来,送给老师、校长,再通过反馈形成一次完整的语文实践活动过程。学生在活动中,启迪了思想,培养了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拓空间
具有综合性特色的语文学科,教材包容的范围很广,有着发挥整体性教育功能的有利条件,但未必包罗学生所需的各种知识,因而选择语文活动课内容时,倘若只盯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我们要把视角放大一点,思路放宽一点,广泛挖掘课外“宝藏”,捕捉一切可能为语文活动课所用的有利因素,充实活动内容,在课外为学生提供进行语言实践的机会,如开展课外阅读、剪报、刊头设计、科技航模设计竞赛等活动,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开阔视野,培养创造才能。我班就举办了学生个人作文集活动,开初我在班上作了动员,由于时间充裕(一个学期),加上从素材收集(自己的佳作)到版面设计、美工、誊抄等方方面面都由学生自己做主,换句话,学生是主编,因此学生刚开始就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同学们互评互赏,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做到了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到期末时,一册册版式新颖、内容丰富、富有个性的作文集诞生了。同学们建议把作文集进行展评,对办得好的进行奖励与表彰,并邀请他们谈心得体会。这种集动口、动眼、动脑于一体的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和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