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3年第2期 ID: 353875

[ 汤金萍 文选 ]   

写作教学:多一份空间,多一份灵性

◇ 汤金萍

  上学期有一件事触动了我的内心。上完课,有一位女生拿着她的一篇文章对我说:“老师,为什么我的文章总是得不到高分,得不到老师的赏识?”她一副无辜委屈的样子,说着说着眼泪流了下来。我向她解释道:“你的文章开头缺乏一定的吸引力,语言也是一般,没有很突出的亮点啊。”听了我的评价,那女生还是满腹委屈,她说:“为什么老师都喜欢辞藻华丽的文章呢?我不想改变自己的写作风格。我该怎么办呢?”学生的这番无助之语,让我感到自己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是如此的失败又是何等的无奈啊!
  为什么有的中学生对写作如此不知所措?很大程度上跟应试的写作教学方式有关系。其实,跟许多老师一样,笔者在课堂上讲的只是考场作文的写作而非日常作文写作。若是单纯为考试而教学,教学当然无味;若是单纯为考试而写作,写作当然“无情”。没有灵魂的文字是没有生命力的。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角度上说,培养一个人怎样写作,就是培养一个人怎样做人。文章是作者精神的外化,能折射出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等。为了改变作文教学只为应试而教的状况,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一、选对衡量学生作文水平的标尺
  根据黄厚江老师的整理,目前对中学生写作水平的衡量定位大致有如下几种:一是参照作家创作的标准。即用作家创作的规律、作品质量的特点来衡量中学生的写作。二是参照作文竞赛的标准。这一标准主要来自于新概念作文大赛,持这种标准的人强调中学生日常写作要新、奇、巧,当然最好也能深。三是参照满分作文的标准。许多老师在教学中十分推崇高考满分作文,要求学生多看这类作文,这种定位影响十分之大。四是参照自我喜好标准。有些老师衡量作文好坏的标准就是他自己的喜好,符合他的口味,就是好作文,否则不然。五是含混不清的标准。有些人对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并没有一个固定清晰的定位。一会儿是文学参照标准,一会儿又是实用参照标准……虽然衡量的标准有很多种,但这些衡量标准都有一个相同点:拔高了中学生的真实写作水平。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对于中学生的写作有这样一段话:“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
  根据课标的理念,我们评价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可参考如下标准:培养学生写作的基本能力,训练学生掌握常见文体的写作,使学生走上社会后能写表意清晰流畅的文章。那位女生为什么会觉得如此委屈和失落?实际上我也是以高考满分作文来衡量学生作文的好坏的,如:选材是否很新颖,语言是否很有文采,文章结构是否很独具匠心,文章主题是否很有深度,等等。那位女生的文章不是那种让人初看就觉得语言很富有文采的,但细看下来,还是能发现结尾处有一些较为精彩的深化主题的语句。因此,老师不能总是用一种眼光看人,而应从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出发,肯定他们在写作中所呈现的进步,不要给学生的文章盖上一个个同样的“官印”,而要让他们的文章散发各自的光彩,使他们保有对写作的自信心,能在写作中得到一种成就感。
  二、命制精彩的作文题,给予学生写作最大的宽容
  很多老师都有这样一个感受,有些学生在写随笔时,文思敏捷,能写得佳作,而一到考场作文,就觉得是在没话找话。此种尴尬的境遇让这些学生甚是苦恼,作为老师的我们也甚是犯难。其实学生的这种写作状况,并不是因为真的没有东西可写,而是他们缺少发挥的机会。在我的印象中,学生喜欢对老师命制的作文题品头论足。为什么?原因就在于有的作文题他们觉得有话可说,而有的则无话可说,或者是让他们觉得是说大话、空话的作文题。
  有次考试的作文题目是“动人的旋律”,所给的材料是:2011年7月,为拯救12岁男孩东东的生命,湖北孝感学院学生田强毅然选择“弃考捐髓”,并先后两次走进骨髓血采集室。随后,田强又将营养费和慰问金捐献出来。他被网友赞为“90后最美大学生”。田强捐髓救的不是自己的亲人,这是超出血缘关系的大爱。在平凡的生活中,我们同样时常能发现和感受到人间的温暖,聆听到一曲曲动人的旋律。拿到此作文题,很多学生就开始发愁,觉得实在写不出东西,结果很多学生的作文中出现了“最美司机”吴斌和“最美妈妈”吴菊萍等人的内容,很少有优秀作文涌现出来。出现这样的结果,我们不能全怪学生。记得当时一个政治老师看到此作文题,就把它评价为“烂作文题”。笔者也感觉此作文题比较老套,高唱社会的主旋律,以至许多学生认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还不能称得上“动人的旋律”,只能人云亦云,但这样写出来的只能是假话、大话和空话。
  一个好的作文题应该是为学生写作构建了一个好的平台,如2008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感受乡村或触摸都市”、2010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角色转换之间”,这些作文题能启发学生思考当下的生活,关注周围环境的变化,使得他们都能阐述自己的所思所感,激发起写作的积极性。因此,要想让学生写出更多的美文,绝不是学生单方面的事情。命题者应更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观察和体验当下的生活,命制出高质量的题目。
  三、褪去华丽的表象,追求语言的本真
  很多语言优雅、空灵的文章初读让人惊叹,再读就会发现实质性内容寥寥无几。在作文阅卷过程中,很多老师批改的速度非常之快,往往被华丽语言迷惑,就立刻给予高分,对语言平实但真正谈了点内容的文章却冷处理,长此以往,就影响到学生作文的文风。在写作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当培养学生正确的表达观,“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应当鼓励学生写文章既要有一定的文采,更要凸显语言的本真。写作的表达应该是多样性的,要引导学生根据个人的能力选择最恰当的表达方式。语言朴实无华,没有什么可羞愧的;倒是不自量力地追求形式美,往往会导致恶俗不堪。孙犁曾告诫青年作者:“你心里有了许多话,你要描写一件事,这件事老在你的心里打转,它一切都准备好了,单等你拿语言把它送出来。那你就把它送出来吧,不要怕你的文字不‘美’,言语不文。”实际上本色的语言与追求“生动形象”并不矛盾。农民的话往往很土,但却“味道”很足,形象生动。不加修饰的语言也会令人震撼,让读者难忘。写作教学应少一些功利的色彩,多一份写作的灵性,给学生敢于说自己话的勇气,唯有如此,我们方能看到灵动的、言之有物的佳作。

写作教学:多一份空间,多一份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