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820

[ 朱丹梅 文选 ]   

横看成岭侧成峰

◇ 朱丹梅

  文本就是那一纸或多或少的文字,或浓或淡的情感,如何解读文本,就是把自己全身心地放进这或多或少或浓或淡的文字中。文本是有生命的,有灵性的,是独立存在的,需要解读者用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去激活、去点燃。如果语文教师能认真细读每一个文本,将文本里里外外爬梳个透,殚精竭虑,敲骨吸髓,甚至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的生命,这就是我们文本解读的根,也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根。教师解读文本是备课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语文老师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苏东坡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的是看山的体验,其实,解读文本何尝不是这样呢?你站的角度不同,就会读出不一样的感受。下面我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鞋匠的儿子》为例,谈谈我的见解。
  
  一、站在作者角度——读懂文本
  
  说到读懂课文,很多教师会不屑一顾——小学课本里的课文,我怎能读不懂?这里强调的读懂,不仅要知道文本写了什么,是用什么方式来表达的,更重要的是准确、全面、深刻地理解文本的内涵,站得高,看得远,解得深。以“我是作者”的心态走进文本,了解写作的背景、写作的意图、写作的目的以及文章的重点和难点等。
  《鞋匠的儿子》这篇课文描写了两度当选美国总统的林肯,走上演讲台的时候,遭到一些态度傲慢、自恃上流社会的参议员们的羞辱,林肯凭着自己的智慧,随即以真诚的话语化“嘲笑声”为“赞叹的掌声”,既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又化解了与参议员之间的矛盾,充分显示了他的王者风范和人格魅力。仅仅读到这个层面还不够,我还阅读了有关林肯的资料,上网收集有关林肯的事迹,了解林肯的一生,了解林肯对美国社会向前发展所作的贡献。这样,林肯的形象在我的心中越来越高大,人格魅力越来越强大。回头再反复读课文,读懂了课文最大的矛盾冲突就是鞋匠的儿子怎么会成为美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总统;还读懂了课文的一条明显的线索,那就是参议员们对待林肯的感情变化:从林肯当上总统的那一刻的“尴尬”,到林肯首次在参议院演讲时因遭“羞辱”而“大笑”,开怀不已;从林肯第一段演讲参议院“陷入一片静默”,到林肯演讲后参议院“所有的嘲笑声全都化成赞叹的掌声”。 有了这些背景资料作支撑,我再来阅读文本,就会获得全新的视野和正确的解读。
  
  二、站在读者角度——领悟文本
  
  我们常常要求学生熟读课文,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熟读课文,亲近文本,让文本中的语言来温暖自己,让文本中流动的情感来打动自己。我平时总是通过反复阅读、思考、联想、体会文本中的意义和情感,找准文章的动情点,与文本产生共鸣,尤其要抓住细节描写,就算是一个标点、一个字,都要反复揣摩、琢磨。
  在《鞋匠的儿子》这篇课文中的第3自然段中林肯说:“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子那样做得那么好。”你觉得这段话中最有分量的是哪一句?最让参议员们笑不出来的是哪一句?通过分析、感悟,明白这三个“永远”意味深长,层层递进,道出了林肯对父亲的感激和敬重之情。在林肯的眼中,父亲是他情感的寄托,是他骄傲的资本,是他做人的表率,是他做事的榜样。参议员的嘲笑,正是林肯的骄傲!这虽是普普通通的一句话却耐人寻味,每一字每一句都重重地敲击在参议员们的心上,又酸又甜又尖锐。正是这些朴实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林肯的情感,这正是文章感人的根本原因。现在有些学生,受到社会一些不良习气的影响,在生活上爱攀比,虚荣心强,班中的一部分学生因为父母的职业而感到深深的自卑,甚至羞于提到自己的家人。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各方面的因素,我不能保证自己仅靠这堂语文课就收到教育成效,但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使林肯高大的形象深深地镌刻在每个同学的心中,让每一位同学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中。
  
  三、站在学生角度——质疑文本
  
  教师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应该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精神世界相链接,否则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因此,在备课中教师还要从学生的视角来阅读文本,要重点研究一篇课文孩子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哪些是他们感到困惑的?哪些不会引起他们的注意但又是必须学习讨论的。
  以“我是学生”的心态质疑文本。《鞋匠的儿子》这篇课文中描写的故事、人物与学生的实际相距较远,六年级学生对林肯的理解还停留在空洞的感受上。尽管课文篇幅不长但真正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我首先让学生课前做好认真。、细致的预习,大量收集了关于林肯的资料。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时,学生基本只能体会到林肯当选总统对所有参议员产生的震动,其实这些描写为下文写参议员们想方设法地嘲讽林肯作了很好的铺垫。学习这一段时还要着重理解“尴尬”在文中的意思。如果你是那位参议员又会如何对待林肯?林肯演讲前后,参议员们对他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第二段话中的“做鞋子的艺术”指的是什么?在备课时应尽量多预设学生所产生的个性化的问题,教师只有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才会有针对性的引导。
  在最后一个自然段中,作者总述了林肯在美国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小学生对这一段历史不太了解,教到这里,教师要对美国南北战争的历史进行简单的介绍,让学生了解“裂开的房子”就是指当时美国正处于南北两种制度并存的局面。林肯的演讲表达了北方人民的要求,也反映了全国人民希望国家“结束分裂,它应该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的愿望。通过这样的拓展,使林肯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逐步丰满。
  在学生理解课文之后,组织学生就这一问题展开合作探究:林肯出身卑微,可两度成为美国的总统,深受人民的爱戴,他靠的是什么?让学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进一步领悟林肯的伟大不仅在于打赢了南北战争,维护了美国的统一,而且在于他独特的精神力量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四、站在教师角度——巧设文本
  
  我最终是以教师的身份来组织教学的。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学语言,把文本意义贴切地、亲和地、有魅力地传递给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就是教师通过一条最佳路径把学生的思路、情感、智慧引进文本,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
  《鞋匠的儿子》一文的教学,我设计了这样的路径。第一步,从介绍林肯切入:“通过课前的预习,谁给大家介绍一下林肯?”第二步,挑起矛盾,激起学生思维,“林肯是鞋匠的儿子,又是最有作为的总统,你一定会产生疑问。”第三步,从关键词语入手,出示“尴尬、羞辱、赞叹”三个词语,谁来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第四步,突出重点,出示林肯的一番演讲,启发学生:“你觉得这段话中哪句最有分量?最让参议员笑不出来的是哪一句?”“你关注了哪个词?”“此刻你流泪了吗?”针对第二段话中的“做鞋子的艺术”,我问学生“做鞋子的艺术”指的是什么?有名学生并未思考,一下子站起来说“会修鞋子”。我说,联系上文来看,有这层意思。这里用的是“艺术”而不是“技术”,为什么?学生再读课文,我稍加点拔。学生明白这里并不仅仅是指做鞋子的技术,而且还指为人服务的思想;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思想;人人平等的思想(在鞋子的面前,人与人都是一样的);勤劳的工作态度等。第五步,课前让学生搜集南北战争、林肯的演讲等,以“我眼中的林肯”为题进行演讲。在交流时,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想象、朗读、练笔”,在文本间涵泳、体悟,尤其让学生体会对比的用法,参议员对林肯前后态度的对比、林肯与参议员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林肯的人格魅力。
  
  五、站在编者角度——运用文本
  
  本单元主题是“名人风采”,这是一组写中外名人的文章。而写人的文章要借助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树立形象,本篇课文就是以语言为桥梁,所以解读本文,我们就是要探索文中人物的语言,读出言外之意,在品词析句中去体情悟道。教者在教学之前,要在充分地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搜集相关资料并做出精当筛选,合理组织材料,适度地拓展,这样才能在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当好引导者,让学生在被林肯人格魅力打动的同时,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从而丰富对人物的理解,更好地把握教材的内涵。
  在一次讲座中聆听了苏教版小学教材主编朱家珑先生的讲话,才真正知道编者的意图:“记得2000年台湾大选,陈水扁上台,两岸关系紧张,前景更加模糊,海内外呼吁反分裂。温家宝总理在美国机场发表的讲话中曾提到‘……林肯总统就是用武力实现了祖国统一……’当时,就是在这种形势下才编排了本篇文章。”
  在我们解读文本并追寻意义之际,或许发觉其意义就在我们解读文本的过程之中。入境始于亲,叶圣陶的“语语悟其神”正是解读文本的精华所在。让我们从作者、读者、教者、学者、编者的视角领略文本的无限风光,使教学达到水乳交融的美妙境界!

横看成岭侧成峰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