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482

[ 陈 洁 文选 ]   

激趣.激情.激思

◇ 陈 洁

  语文课上,我们经常能看到学生等待的眼神,他们似乎在说:“老师您讲吧,我们听着;老师您问吧,我们来回答。”对学生来说,语文课上他们已经习惯于被动与依赖。究其原因,不难发现,这源于传统教育中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的师生关系模式,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发展受到压抑。其实,语文学科与人、社会和自然的联系最为密切,是学生可以尽情释放主体意识最为强烈的学科,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尊重主体,还要开发主体,发展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以期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的目的。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很多教育家都相当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引发和利用。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认为“好学”对教育非常重要。二十世纪初,欧洲著名进步主义教育家德可乐利把兴趣作为其教学法的中心,他指出:“兴趣是个水闸门。借助它,注意的水库被打开,并规定了流向。”因此,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础。这就需要教师以“趣”引路,把语文课堂教学变为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
  
  1 导语激趣
  如把一堂课比作一部电影,那么课前导语则是这部电影的序幕。好的序幕可以一下子吸引观众,产生先声夺人的效果,而精彩的课前导语也能拨动思维之弦,让学生以最佳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在进行《小动物过冬》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小朋友们。秋天过去了,现在是什么季节呀?(生:冬季)是啊,寒冷的冬天,人们是怎样度过的呢?(生:穿上厚厚的衣服、戴上帽子……)可小动物没有像我们一样穿上厚厚的冬衣,它们怎么过冬呢?想知道它们是怎么过冬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一篇课文——《小动物过冬》。这样的语言导人新课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迅速抓住学生的心,吸引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新内容。
  
  2 媒体激趣
  儿童的兴趣是易于被激起的,他们的认识活动能伴随着兴趣,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就会更为丰富、更为深刻、也更为主动。多媒体技术无疑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觉效果。《黄果树瀑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写了在黄果树瀑布景区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黄果树瀑布景观的壮美,表现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围绕着黄果树瀑布景观的壮美,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人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揭示课题后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一自然奇观,然后设下悬念:为什么作者把黄果树瀑布称为“大自然的杰作”?真的来到黄果树瀑布景区,身临其境听到瀑布的声响、看到它的雄姿,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以此激起学生一睹为快的强烈欲望。接着,教师抓住时机播放一段已编辑好的配乐录像,用假想旅行的方式把学生带进神奇壮丽的黄果树瀑布景区。这样,新课伊始就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主动参与作了必要的情绪铺垫。
  
  3 形象激趣
  因为学生年龄小,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所以低年级教师在进行识字教学时,就更要顺应儿童心理。在课堂上,教师要从教学需要出发,依据识字内容巧妙地运用各种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创设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如挂图、投影、多媒体、表演、绘画、音乐等,让学生先感知、体验,后理解、运用,从而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识字。比如在教学“鸟”字时,先让学生自己画一只喜欢的鸟,再让学生观察,说说他画的鸟与“鸟”字有什么联系。学生马上会在“鸟”字中找到鸟头、鸟眼、鸟身、鸟爪,既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在画画、比比、说说中激发了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学完“鸟”字,把“鸟”的一点擦去,问:“如果鸟没有了眼睛会怎样?”“什么也看不见。”“对,眼前就会乌黑一片。‘鸟’字去掉点就是‘乌黑’的‘乌’字。”“乌鸦全身羽毛乌黑,连眼睛也看不出来了,所以‘乌鸦’的‘乌’与‘乌黑’的‘乌’是同一个字。”这样既学习了“鸟”,又认识了“乌”,并形义结合地区分了“鸟”与“乌”这两个易混淆的形近字。学生在形象生动、趣味盎然的生活情境中自主识字,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老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要求老师“课要上得有趣”,要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区”,力求使学生亲自去发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的种种关系,使他们在这种发现中感到自己有所进步,这是产生兴趣的一个重要源泉。
  
  二、激发情感,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一切有效的学习活动都是建立在良好的情感和愉快的心境基础上的。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的作用,而儿童的情感是易于被激起的。如果他们的认识活动能伴随着情感,那么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会更为丰富、更为深刻、也更为主动。在语文教学中,不但要注意学生的情感变化,还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情导航,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1 以读导情。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读中揣摩,读中品味,读中有所感,读中有所悟。我在教学《燕子专列》一课时通过突出“爱”这条情感线索,引导学生自主读书,自读自悟,了解瑞士人民对燕子、对小动物的关爱。凭借瑞士政府、瑞士人民救燕子、送燕子的故事,唤起人与大自然、人与动物之间的真爱。在教学课文第二段时,我设计了以读导情,以议悟情,以情激情的教学方法,唤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使情感升华,将情感贯穿于课堂教学中。
  
  2 以议悟情。
  阅读教学中,教师如能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读读、想想、画画、写写,再组织学生议议,运用多种感官,潜心体会语言的含义,学生定能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是一篇具有浓重的感情色彩的记事文章,记叙了护士长叶欣面对极具传染性的疾病——非典型肺炎,不顾个人的生命安危,不知疲倦地从死神手里把患者一个一个地夺回来,自己却染上非典型肺炎而不幸牺牲的动人事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抛开烦琐的讲解,直接问学生:“读了这篇课文,你有没有受到感动?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找受感动的地方,把有关的词语和句子画出来,并说说为什么感动,再好好把受感动的地方读一读,让别的同学也能受到 感动。学生在交流的时候,教师用充满激情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体会人们对叶欣的怀念、爱戴、崇敬之情,营造“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诗一般的情感氛围和基调。有了这样的情感基调,孩子们就能在课堂上自主地、舒展地、充实地与文本对话,从而经历温暖而百感交集的心灵旅行,享受语文学习的美丽与精彩。
  当学生随着语言文字深入了解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着“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被文字所勾画的画面内容深深地感动时,对叶欣无限崇敬和爱戴之情就油然而生。学生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课文就更加人情入境,他们的眼泪会情不自禁地滑落下来。
  
  3 以写抒情。
  文字是最好的抒发感情的工具,如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能够设计精当的语言训练的内容,引导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交流自己的阅读感悟,不仅能锻炼学生语言实践的能力,还能有效地促使学生自主地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教师的点拨,初步感悟了这株柳树“处境之恶劣”“成长之艰辛”“命运之坎坷”后,教师可鼓励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进行语言实践:倘若这株柳树会张口说话,当它经历过无数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被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它会说些什么呢?倘若这株柳树会张口说话,当它经历过无数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每一次被劈断了枝干之后,它会说些什么呢?倘若这株柳树会张口说话,当青海高原给予它一次又一次的绝望之路、死亡之路,它会说些什么?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进一步自主地理解了青海高原一株柳伟大的生命力,还通过文字将自己发自心底的对这株柳树的敬畏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真正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发展规律,精心设计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采取种种方法,激发学生情感,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在学习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勇敢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真诚地表露自己的感情,真正地做到自主学习,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激发思维,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抓住这一强烈的需求,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诱发良好的思维情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积极,感知更敏锐,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主动参与是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主动的思考、探索、发现、创造。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要让学生始终主动参与学习并获得一定的成功感,还必须教给学生一些走向学习成功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从两个方面给学生以方法的指导。其一,开动脑筋,寻找规律。如识字教学中的熟字带生字、熟字加偏旁、形声字等都有一定的规律,只要学生脑子转起来就不难记住:理解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采用换词和看图的方式进行理解;提问题可以根据课题、插图提问,也可以从不懂的地方提问。其二,积极思维,举一反三。语文课本中的一些课文,段落结构基本相同,如《小镇的早晨》《秦兵马俑》等。指导学生精学一段,教给方法;扶学一段,指导学生运用方法;学生小组讨论一段,再自学一段。最终掌握方法。实践证明,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语文学习就变得轻松多了。
  学生在这种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中,既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又激活了思维,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从而调动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番茄太阳》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人情味的文章,失明的孩子、瘸腿的阿姨、辛苦的爸爸妈妈等一群普通但充满爱意的人,他们如三月的太阳,暖暖地滋润着我们的心。文中有这么一个片断描写:如果不是盲童,明明挺漂亮的:乌黑的头发,象牙色的皮肤,精致的眉毛,笑起来像个天使。看着她,让人隐隐心疼。出示以上段落后,教师可以巧妙地用角色体验的方法,让学生既进行言语的训练,又润物于无声之处。如教师这样问:现在我就是明明,站在你面前,问:“阿姨,我长什么样?”你想想该怎么跟我说?学生可能会模仿大人的口吻说:明明,你长得挺漂亮的,乌黑的头发,象牙色的皮肤……;也可能会用充满爱意的口吻说:明明,你长得挺漂亮的,乌黑的头发……;或许还会用充满怜惜的口吻说:明明,你长得真漂亮,乌黑的头发……巧妙的教学设计,恰当的课堂点拨,顿时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阀门,精彩的回答层出不穷,学生的自主学习出现了高潮。
  教学实践证明,发挥语文学科的思维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语文教学体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学习的课堂上,教师一定要善于激发学生去主动感知,主动质疑,主动思维,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
  总之,要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就应该彻底摒弃教师机械训练,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必须设法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激发兴趣,激发情感,激发思维,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激趣.激情.激思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