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7期 ID: 140519

[ 邹德华 文选 ]   

阅读教学中的揣摩语言法

◇ 邹德华

   揣摩语言法,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揣摩语言,就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对关键词或关键句子、语段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等进行辨析、品味和理解,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得知,揣摩语言是阅读理解的基础,揣摩语言的重点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言外之意最丰富之处。隐含在意象、言语背后的意义,是最容易被学生忽视的,
  但往往又是文章言语表达最成功、最精确、最有内涵的地方。从此处着手引导学生去玩味,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细微部分的精细感受能力。如鲁迅的《故乡》写见到二十年来时时惦念的童年玩伴闰土:“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引导学生揣摩作者写出闺土心理变化的关键词语,由“喜欢”到“凄凉”再到“恭敬”。这使“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厚障壁”比喻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封建等级观念的束缚。而一声“老爷”的称呼,更道尽了闰土所遭受的精神压迫和痛苦,刻画出农民闰土与知识分子“我”之间的隔膜。在封建意识的毒害下,闰土的心灵世界已变得麻木了,麻木得反而去维护压迫他的封建等级的观念。再如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中的语句“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引导学生揣摩加线的三个词的意义区别,并判断他们所持的不同政治态度:“不敢”是胆小怕事;“不愿”是漠不关心;“不屑”是认为政府杀几个学生乃区区小事,态度相当反动。由此可推断当时的社会现实复杂。
  
   二、感情最丰富最强烈之处。如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写坐车人原来是“仿佛死在了车上”,“任凭车夫”“挣命”,现在是“跺着脚喊”,“连一个铜板也没多给”,作者三次刻画了坐车人冷酷无情的形象。可见祥子的悲惨遭遇来自“坐车人”的冷酷和贱视,来自人压迫人的社会环境和伦理。揭露和控诉了社会的黑暗和残酷,表达作者对社会底层劳动者的真挚同情和深刻理解。再如邹韬奋的《我的母亲》中的语句“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死的时候才二十九岁,留下了三男三女”。一个“就”字,一个“才”字,表现了对母亲不幸早逝的无限痛惜之情,“三男三女”的交代也在不言之中,表明了母亲的巨大奉献。母亲是平凡的,但她具有“可爱的性格”“努力的精神”“能干的才具”,只是遭“埋没”,被“葬送”“否则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文章对母亲的赞颂之中,表现了对旧社会的谴责和憎恶,有着强烈的思想意义。再如《为了忘却的纪念》中写到柔石确实“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接着有一个单独成段的句子:“原来如此!……”认真体验该句话的思想情感,几乎能够体会到鲁迅是咬牙切齿地说出了这几个字的,至于为什么独立成段,字面背后的意蕴和省略的成分,通过揣摩,学生能够还原或填补出来。
  
   三、富有美感的语段。如杨朔的《画山绣水》中的第二段“……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美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峰峰都是瘦骨嶙峋的,却又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有的像大象在江边饮水,有的像天马腾空欲飞,随着你的想象,可以变幻成各样神奇的物件。这种奇景,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画家,想要用诗句、用彩笔描绘出来,到底谁又能描绘得出那山水的精髓?”面对这样优美的语段,引导学生分析整段共三句话,第一句用重叠和比喻的方法,写出了漓水的清纯碧绿,真实可感。第二句用比喻的方法,描绘桂林山石的千姿百态、生动形象。第三句用了反问的方法,突出了桂林山水天然美妙。古代诗句富于美感的语段更多。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行诗句分别表达寻觅、冷清、凄惨的意思,但是一经重复叠用,不仅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富有诗词特有的平仄韵律美感,更主要的是叠用后的诗句把诗人百无聊赖、孤寂彷徨的心境揭示得淋漓尽致,并且富有动态感。
   总之,通过引导学生揣摩语言,对重点词语、语句、语段的辨析、品味和理解,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能够唤起情感共鸣,受到熏陶感染;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邹德华,教师,现居江苏阜宁。

阅读教学中的揣摩语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