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语文高考《考试说明》对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能力(能级层次:F)的考查要求是:(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究。(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
然而,研究江苏近几年的实际命题情况,我们不难发现,以上部分要求明显缺少操作性。考查要求(2),因试卷无法提供学生进行探究所必备的“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等背景资料,基本上形同虚设。部分高考试题名为“探究”,实为分析,名不副实,如2009年第14题:
题目: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
答案: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从答案看,“上善若水”的三层“深意”对应着文章的结构和思路——由物(都江堰)及人(李冰及后任),由此(都江堰、李冰及后任)及彼(广泛意义的做人做事)。“上善若水”的深意就是不容置疑的文本内涵与写作意图,这里并没有供学生自主发挥的探究路径与空间。探究所必备的“不同的角度”“立足自我”“独立思考,发表看法”根本无从体现。如果把题干中的“探究”换成“分析(能级层次:C)”,或许更与答案匹配,也更有利于考生卸下伪探究的包袱,准确作答。
因此,有必要厘清探究题的命题原则,增强命题规范性,也让广大教师的教学与复习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与其他类型的阅读题相比,答案的开放性是探究题的基本特征。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促进高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和“探索未知领域”这些特性,决定了所探究的问题应当是多解的,应当是追求理解的深广度,但也允许理解深浅不一,没有唯一标准答案。否则,这个探究就没有价值了,丧失了探究的本义。
对于追求主观答案客观化的考试而言,自由散漫的答案固然是评分大忌,但探究的真意不是殊途同归的聚拢,而是八仙过海的多元。设题时,应遵循下列命题原则:(1)探究角度多样性;(2)探究理由丰富性;(3)探究结论多元性;(4)探究答案开放而有度。下面结合2008年江苏高考第15题和其他相关试题,对上述原则作简要说明。
题目: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答案(探究角度示例):①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②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③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④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⑤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侯银匠》是著名作家汪曾祺的小说名作,不同于力图以个人命运揭示人性本质和以个性遭际展现群体生存状态的创作理念,作者更看重普通人波澜不惊的生活样式,看重传统世俗的人生况味。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为什么?这里恰恰体现了汪曾祺小说的独特性:烘云托月,曲笔生姿。作者深谙计白当黑、虚实相生的艺术原则,精心选取了侯菊出嫁这一时间节点,精雕细刻了侯菊要花轿、改花轿、租花轿的情节过程,这一切看似与侯银匠关系不大,可侯菊的精明能干、侯菊的心灵手巧、侯菊的贤惠体贴难道不是源于侯银匠十七年润物无声的言传身教?不是源于勤劳敦厚的百姓家风?可以说,青枝绿叶的侯菊是生长在侯银匠这棵憨直古拙的大树上的。所以,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既有作者创作个性、风格方面的原因,也有中国小说艺术规律方面的原因,还涉及到“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方面。考生在“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这一前提下,从以上几个方面作答,可供考生探究的角度是多样的,探究的理由是丰富的。
具体而言,答案中的五个示例各有侧重。例①从品质、精神的传承角度,表明侯菊是侯银匠的价值体现与精神结晶;例②从作者选材时出人意料、避实就虚的写作特色的角度,强调女儿出嫁对侯银匠重要而特别的意味;例③和例④则分别从正面侧面描写,实写暗写的角度,辩证分析了“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的原因,揭示了小说创作的艺术规律;例⑤从汪曾祺小说“人情美”“人性美”的艺术风格的高度,分析了小说人物关系的丰富内涵与美学价值。综观五个答案示例,例①着眼于内容分析,例②~例④着眼于写作特色的分析,例⑤则着眼于作品审美价值的层面分析,每一例探究视点不一,分析问题的深浅度亦不相同,其中,例⑤对考生鉴赏、探究能力的要求最高,如果没有对汪曾祺作品整体风貌的感知和把握,根本无法达到这样的探究深度。答案示例充分考虑了考生认识水平与鉴赏能力的差异,考生在回答问题时,可以只谈一点,不及其余,只要论点论证统一,无论深浅,皆可得满分。因此,本题的命制符合追求理解的深广度,但允许从不同角度寻求多种理由的探究本义,遵循了规范的探究题命题原则。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开放性是探究题答案的基本特征,但开放并不意味着可以对文本作无节制的阐释或想当然的解读。探究不是脱离文本的自说自话,不是断章取义的胡思乱想。探究的基础是文本,文本的意义具有多维的阐释途径,但意义本身(文本内涵与作者写作意图)具有相对稳定性。“接受美学”(Receptional Aesthetic)理论认为,文本是一种永久性的存在,它独立于接受主体的感知之外,其存在不依赖于接受主体的审美经验,其结构形态也不会因事而发生变化;作品则依赖接受主体的积极介入,它只存在于读者的审美观照和感受中,受接受主体的思想情感和心理结构的左右支配,是一种相对的具体的存在。由文本到作品的转变,是审美感知的结果。也就是说,作品是被审美主体感知、规定和创造的文本。同时,读者的接受活动受自身历史条件的限制,也受作品范围规定,因而不能随心所欲。如果对“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这一问题,回答为“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菊,以‘侯银匠’为题,是为了制造悬念”、“以侯银匠反衬侯菊”等,都是望文生义、无视作品主旨、无视汪曾祺小说创作风格的误读、误解。
2008年江苏高考第15题是在结论明确的框架内,探究不同理由的命题范例,事实上,探究结论的多元性同样也可以是命题的落脚点。下面结合南通市模拟试卷的一道探究题,对探究结论多元性原则作简要说明。
该题的阅读材料为当代作家铁凝的早期散文《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见附文),作者以自己在城市一场难得的大雾中得意忘形的行走,表达了放浪形骸、率性而为、回归本真的自在与欢乐。作者的“得意忘形”是对人间训诫的有意抗拒,是打破刻板生活常态的非常改变,是人生路途中难得的放松,是卸去伪装,解放自我,获得自在生命体验的美妙境界。
题目:文章题为“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但大量描写的是“我”的得意忘形,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答案(探究角度示例):① 文章题目中的“你”泛指每一个人,含有“每个人都可以在大雾里得意忘形”的意味。“我”是“你”的一员,实写“我”的得意忘形,暗写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生命状态。
② 文章题目中的“你”泛指每一个人,含有“希望每个人都在大雾里得意忘形”的吁请意味。写“我”得意忘形、放松自在,意在以点带面,增强吁请、号召的说服力。
③ 文章题目中的“你”泛指每一个人,在大量描写“我”的个体行为时,也穿插了对“你”(每个人)生命状态的普遍意义的探寻,点面结合,既具感性之美亦富悟理之妙。
④ 文章题目中的“你”既是泛指,也具体指 “我”在雾中遇见的姑娘,“你”是和“我”一样在雾中“放肆”的人。作者塑造这个形象,意在使文中的“我”的形象具有普遍意义。
⑤ 文章题目中的“你”指假定的读者,作者以第二人称增强了文章的亲近意味,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以对“我” 的得意忘形的具体描述,传达对自由人生境界的向往和对读者改变生命状态的真切期待。
文章题目中的“你”与文中大量描写的“我”构成了矛盾,构成了疑问,也构成了探究的可能。答案示例中的例①、例②、例③皆认为“你”泛指每一个人,只是理由各不相同,例①从实写、暗写的角度分析;例②强调“你”所包含的吁请、号召意味;例③侧重于从点面结合与感性之美、理趣之妙相结合的角度分析。例④、例⑤则分别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例④把“你”与作品中大雾里相遇的小姑娘联系在一起,例⑤则挖掘了第二人称的亲近意味。尽管立论角度与前三例不同,但都属于根据作品主题、内容、艺术手法而生发的合理探究。
当然,探究结论的多元化并不意味着可以漫无边际地求异求新,对于考试阅读材料——孤立的文本(你可能既不熟悉作者,也无从了解创作时代、背景、动机),探究的唯一依据只能是文本信息和作品内容。
从已有的高考试题看,文学类文本探究题一般从一个特定角度或一个重要词语入手,要求探究作品的主旨、创作意图等,形象、语言、艺术手法等往往作为分析、切入的理由,真正体现了形式为内容服务的艺术鉴赏规则。所以,探究题的解答应首先立足于整体把握作品主旨,围绕主旨确立探究结论,进而分析文章结构、手法,寻求立论依据。
高考阅读命题追求主观答案的客观化,自然要设置必要的答题框架,而考虑到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欣赏水平,高考文学类文本的主旨、创作意图、艺术特色都是较为明确的,一般不存在比较大的“争鸣”空间。所谓探究,往往是要求考生从解答问题的诸多理由中寻找一个并加以说明即可。考生要善于从分析作品的形象、内涵,欣赏作品的艺术魅力入手,准确把握作品主旨,得出合理结论。要善于“戴着镣铐跳舞”,在合理结论的框架中,寻求支撑结论的理由,注重论点论证的统一,选择某一探究角度,拟写探究题答案。
附文:
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
铁 凝
① 我在新迁入的这座城市度过了第一个冬天。这是一个多雾的冬天,不知什么原因,这座城市在冬天常有大雾。城市因为有了雾,会即刻实在地不知所措起来。路灯不知所措起来,天早该大亮着,灯还大开着;车辆不知所措起来,它们不再是往日里神气活现的煞有介事,大车、小车不分档次,都变成了蠕动,城市的节奏便因此而减了速;人也不知所措起来,早晨上班不知该乘车还是该走路,此时的乘车大约真不比走路快呢。
② 我在一个大雾的早晨步行着上了路,我要从这个城市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我选择了一条僻静的小巷一步步走着,我庆幸我对这走的选择,大雾引我走进了一个自由王国,一切嘈杂和一切注视都被阻隔在一米之外,一米之内才有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气派,这气派使我的行走不再有长征一般的艰辛。
③ 为何不作些腾云驾雾的想象呢?假如没有在雾中的行走,我便无法体味人何以能驾驭无形的雾。一个“驾”字包含了人类那么多的勇气和主动,那么多的浪漫和潇洒。雾能被你步履轻松地驾驭,这时你驾驭的又何止是雾?你分明在驾驭着雾里的一个城市,雾里的一个世界。为何不作些黑白交替的对比呢?黑色也能阻隔嘈杂和注视,但黑夜同时也阻隔了你注视你自己。只有大雾之中你才能够在看不见一切的同时,清晰无比地看见你的本身。
④ 于是这阻隔、这驾驭、这单对自己的注视就演变出了你的得意忘形。你不得不暂时忘掉“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走有走相”的人间训诫,你想到的只有走得自在,走得稀奇古怪。
⑤我开始稀奇古怪地走,先走他一个老太太赶集:脚尖向外一撇,脚跟狠狠着地,臀部撅起来;再走他一个老头赶路:双膝一弯,两手一背——老头走路是两条腿的僵硬和平衡;走他一个小姑娘上学:单用一只脚着地转着圈儿地走;走他一个秧歌步:胳膊摆起和肩一样平,进三步退一步;走个跋山涉水,走个时装表演,走个青衣花旦,再走一个肚子疼。推车的、挑担的、背筐的、闲逛的,都走一遍还走什么?何不走个小疯子?舞起双手倒着一阵走,正着一阵走,侧着一阵走。最后我决定走个醉鬼。我是武松吧,我是鲁智深吧,我是李白和刘伶吧……原来醉着走才最最飘逸,这富有韧性的飘逸使我终于感到了我自己。
⑥ 我在大雾里醉着走,直到突然碰见迎面而来的一个姑娘——你,原来你也正踉跄着自己。感谢大雾使你和我相互地不加防备,感谢大雾使你和我都措手不及。于是你和我不得不继续古怪着自己擦身而过,你和我都笑了,笑容都湿润都朦胧,刹那间你和我就同时消失在雾里。
⑦ 当大雾终于散尽,城市又露出了她本来的面容。路灯熄了,车辆撒起了欢儿,行人又在站牌前排起了队。我也该收拾起自己的心思和步态,像大街上所有的人那样,“正确”地走着奔向我的目的地。
⑧ 但大雾里的我和大雾里的你却给我留下了永远的怀念,只因为我们都在大雾里放肆地走过。也许我们终生不会再次相遇,我就更加珍视雾中一个突然的非常的我,一个突然的非常的你。我珍视这样的相遇,或许在于它的毫无意义。
⑨ 然而意义又是什么?得意忘形就不具意义?人生又能有几回忘形的得意?
⑩ 你不妨在大雾时分得意一回吧,当你忘形地驾着大雾冲我踉跄而来,大雾里的我会给你最清晰的祝福。
(原文有删改)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