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2期 ID: 157590

[ 田圣虎 文选 ]   

名著阅读教学课程创建的必要性

◇ 田圣虎

  近几年高考语文试卷中出现了多项与名著有关的题目,比例不小,分量够重。也就预示着: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针对性,提前性的建立一些与名著相关联的校本课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打无准备的仗。”不要到了大考前才“临时抱佛脚”。
  我校是邗江区仅存的几所完中之一,对于这类校本课程,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我认为在初中阶段就应该有目的的开展名著的阅读与教学;可以利用图书馆的藏书这一很好的资源,帮助学生开出一学期,一学年甚至是初中三年的阅读书目;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假期时间,借阅书籍,定期写出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而教师可以利用阅读课的时间,有针对性的对学生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答疑;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讨论,寻求让自己满意的答案。学校和教师也可以定期邀请一些老师,甚至可以是一些当代的名家。让他们来到学生中间,开设讲座,举行互动节目,让学生更好的领略文学的魅力;受到更广泛,更深层次的熏陶;学会怎样去阅读,赏析文章和作品。能够从不喜欢到不讨厌再到喜欢和酷爱。当然这也是个长期和反复的过程。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些话说明了一个问题:广泛的阅读可以提高人多方面的能力。阅读可以培养学生很好的阅读兴趣,良好的阅读习惯;长期的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
  读书的好处自不用多说。现代著名女作家张爱玲,据说三岁就开始看《红楼梦》,到七岁前就已经读了好多遍,用她自己的话说,她之所以能成为作家,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和她童年的广泛阅读是分不开的。她的许多作品在当时很受读者欢迎,人们争相传阅和购买;她的不少作品还被改编成剧本,被搬上舞台和银幕。从她的身上可以看出:阅读是一位作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代国学大师钱钟书,为人很低调,平时言语不多,外出也很少,但他一生大量的时间都在阅读,做学问。钱老的记忆力超人,在西方文学方面也很有研究。记得有一次,他应邀到西班牙去讲学,讲到精彩处,钱老引用了一部古代西班牙著作中的一大段文字,而且是用古西班牙语说出来的,当时是震惊全场,要知道,就连在座的一些西班牙的老学者,许多也只是听说过那部书的名字,结果那些学者散会以后,赶忙找到那本书,打开后才发现,钱老竟然是一字不落的把那段文字给背出来的。更加对钱老佩服不已。这件事情一直被后人所传诵。
  再回到我们当代来看看:为什么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会有较高的收视率,其原因也可以归结为:一是那些名家个人的魅力;二是内容的确吸引人,因为那些内容是这些学者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一些新的成就;当然这也离不开阅读。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也可以通过创建图书目录,也可以编写文选,也就是我所要提倡的,建立科学,符合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将中外的一些名著,名篇挑选出来,装订成册,按照年级进行教学。对于一些文章可以让老师重点讲析,指导学生如何深从深层次挖掘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文章的主题、作品的艺术特色等等。经过长期的、反复的训练;加上大量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寻找自己喜欢的作品,可以在阅读鉴赏时,怎样找切入点,怎样沉浸到作品中去,去体会作者的悲与喜,苦与乐,怨和哀……身临其境地去体会作品的独特魅力。
  在老师的辅导下,学生的努力下,通过长期反复的训练和坚持,可以让学生掌握中外文学史上各个阶段的作家作品;作家的风格、地位;作品的艺术成就,历史地位等;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当然这是个漫长的过程,由于个体差异,效果也会参差不齐,但一点可以肯定,如果从初中抓起,在整个校园里营造大语文环境,形成文学名著的阅读氛围,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必定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另外,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也可以提升学校的整体品位。我校也正致力于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创设。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让学生愉快的学,教师轻松的教,我觉得这才是我们研究的方向,这也是校本课程创设的初衷。上升到一定的高度,这也是提高国人素质,提高民族凝聚力的途径之一。
  
  田圣虎,教师,现居江苏扬州。

名著阅读教学课程创建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