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降低、避免语文教学的无效、低效,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成为我们教师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下面笔者就以《春》的教学为例来谈谈课堂的高效。
一.有朗读,才会有语感
语感的培养不仅来自于教师的语言示范,还来自于学生的朗读。只有朗读,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因此,教学《春》一文时,在简单的导入新课后,我进入课堂第二环节——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春之美。先让学生听课文配乐朗读录音,然后集体朗读,接着又安排合作朗读,分画面朗读。我加强朗读指导,注意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去展开想象和联想,使课文描述的草、花、风、雨、人在学生头脑中浮现出来,产生真切的感受,进而感知课文的内容,理清课文的结构:“盼春——绘春——颂春。”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逐渐积累语言,感悟语言,形成语感。
二.有积累,才能聚沙成塔
语言是听说读写的基础、先导,积累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基石。语言积累是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一种关键手段。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在阅读中随时随地积累,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断、写作技法摘录下来,将原来较长较深的书或文章用提纲形式摘录下来。吸收他人的新鲜词汇,不断丰富自身的语言。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博发”,才能“下笔有神”。
教学《春》时,在朗读整体感知春之美时,我就让学生积累生字雅词、美句佳段。学生交流了下列生字雅词、美句佳段:“朗润”、“卖弄”、“酝酿”、“花枝招展”、“呼朋引伴”;“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象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里脚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教学结束时,我还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以形成对文章结构的积累:“盼春——绘春——颂春。”
在积累的基础上,强化熟读和背诵。逐渐将他人的语汇、语言转化成学生自己的储蓄和积累时,长期积累,就可聚沙成塔,自然可以达到文思如泉、妙笔生花的境地。
三.有指导,有品味,才有语文味
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即“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学生体验到的一种使之陶醉的审美快感”。所以,语文课要上出语文的味道,品味语言是关键。的确,对字、词、句的品味揣摩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主要方法,是言语学习的重要一招。
教学《春》时,我在朗读、整体感知、积累、理清课文结构后,就进入第四个环节——指导学法,品味语言,寻找美点。再读文章,找出你喜欢的画面或句子,按照“我喜欢,因为 。”句式,说出你喜欢的理由,并通过朗读来表达你的情感。我以春草图为例细致赏析文章写景特点和优美语言。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偷偷地”、“钻”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的描绘出小草生长的情态和顽强的生命力,充满动感和情趣。并教给学生赏析词句的方法:“修辞、词义、句义句式、句中效果、哲理主旨。”学生跃跃欲试,评析了下列语句:“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四.有读有写,才有语文能力
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写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境界,也是学习语文的基本要求。光读不写,语文教学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学生的语文能力就不可能真正得到提高。教学《春》时,我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再读文章,强化体验,与自然对话。多媒体播放《春》配乐配画的朗读录音,再读文章,再次欣赏春天,思考春天。与自然对话,思考自然带给我们的启示,可以充满情感地写,也可以富有哲理地写。
语文教学只有以学生为主体,重视朗读,注重积累,指导学法,品味语言,强化写作,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熏陶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才是高效的语文教学。
周建祥,教师,现居江苏阜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