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2期 ID: 157544

[ 佟春丽 文选 ]   

谈中学生语文咬嚼能力的培养

◇ 佟春丽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的时候不止于要了解大意,还要领会那话中的话,字里行间的话——也就是言外之意,不能读得太快,得仔细吟味,这就更需要咬文嚼字的功夫。”咬文嚼字功夫是语文教学基础训练项目之一,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语感、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范读、熟读、精读,嘴里有真经,把咬嚼功夫下在课内
  所谓咬嚼功夫,首先要咬,这种咬,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读书。
  古人经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留时间给学生阅读,以加强对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
  1、范读,读出每篇课文的生命意义。教师备课,要在熟读、熟背课文上下功夫,对于一些重点的课文,如《春》《济南的冬天》《藤野先生》等名家名作,教师不但要熟读,甚至要能够背诵。这样在每次教学的时候,就能够给学生起到一个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对于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更是要读出它的韵味、读出它特有的美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当范读的时候,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这种教师往往使学生终身难忘;学生想到自己的受用,便自然而然感激给他实益的教师。”
  2、熟读,读出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在指导学生朗读中,一定要发挥出作者当时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相通,“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如我在教学叶圣陶先生《多收了三五斗》这篇课文时,非常注重朗读在教学中的作用。课文第一段:“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犹如一幕电影开场时候的解说,非常的清新、自然,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字正腔圆、准确到位,更要注意语调的平和。随着课文情节的展开,要读出农民在米价大跌面前的愤激之情、希望落空后的焦急之情,与前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只有读进去才能体会出文章中主人公的心理和感情,只有读进去才能体会出作者所蕴藏的同情和感慨,只有读进去才能体会到中国语言文字的真正魅力。
  3、精读,读出文字背后的无穷韵味。在培养和训练咬嚼功夫的时候,教师要在关键的语句、关键的段落加以点拨,使学生不止是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名篇《故乡》的时候,我就突出让学生体会作者对比手法的纯熟运用。这里有少年闰土和壮年闰土的对比,有农村少年和城镇大户人家少年的对比,有童年时代的故乡景象和二十年后还乡时故乡景象的对比。作者的感情在这种对比中跌宕起伏,但是由于作者写作功力的高深,能够做到隐忍不发、点到为止,从而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由于学生没有这种生活的体验,因此,不能够完全理解作者深沉的思想,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和点拨,从而使学生在阅读中理解更深。
  二.乐记、善记、多记,胸中有成竹,把咬嚼功夫下在平时
  对于语文学习中的咬嚼功夫,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方,就是“老牛吃草”。牛总是在吞进大量的草以后,再慢慢咀嚼。因此,前面的准备功夫,也就是积累草料非常重要。古今渊博的学者,都胸罗万卷,多知多懂,这全由平日孜孜不倦、精研博览而来,而背诵功深,记得牢固,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只有掌握纯熟,才能随心运用、信手拈来。
  1、乐记,培养积累的兴趣。有的学生在学习中对背诵有误解,认为背诵是死读书,因此不愿意花力气背诵。在课文教学中,我利用初中学生机械识记能力强,好胜心重的特点,经常组织一些竞赛活动,从而把枯燥的背诵变成愉快的积累的过程。比如,成语接龙比赛,在课堂练习的时候,我让学生分成小组来我说你接。全员参与,直到分出胜负为止。比如,诗词对句比赛,可以两个学生之间进行,也可以分成小组进行,互问互答,掌握诗词多的同学自然能够获胜。
  2、善记,掌握积累的方法。我经常鼓励学生不要光是死记硬背,而要找一找背诵的秘诀。在学生的共同总结下,我们发现了背诵的方法有很多,比较实用的有大声朗读法。学生在原文的基础上下功夫,通过大声朗读、分角色朗读等方法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加深印象。首字连缀法。对于一些比较拗口的文章,我让学生找到它每一句话的第一个字,连缀起来,先背首字,突破全篇。如在背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时,我就让学生把第一段中的首字连缀起来,组成了“舜傅胶管孙百”六个字,这六个字背熟了,然后通过每一个字去背诵一句话。其他的背诵方法还有想象记忆法、谐音记忆法等等。在背诵的过程中,只要有心,就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化枯燥为有趣,化有趣为有益。
  2、多记,养成积累的习惯。唐代诗人李贺曾经把自己想到的一些好句子马上写下来放进锦囊。中国现代文学家茅盾先生在自己的床头就有一个笔记本,如果有什么好的想法马上就记下来。这些都是非常好的语文学习的方法,我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要做有心人,善于动手、动笔、动脑,把课文中的好词语、好句子、好的段落篇章尽量储存到大脑,储存到自己的笔记本中,达到零存整取、常存常新的效果。
  三.借用、活用、勤用,笔下有快乐,把咬嚼功夫用于实践
  咬嚼功夫只有作文中才能够充分体现出它的战斗力,展现出它的生命活力。每次写作文的时候,我都要求学生调动大脑中的资料库,在思维的冲撞中产生灵感的火花,在不择而出的灵感泉源中感受创作的快乐。
  1、直接借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过:“模仿,是学习的必由之路。”几乎每一个作家都经过了一个模仿期,然后才走向独创性。在指导学生模仿名家名作的过程中,我主要引导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话题模仿”,也就是读过的文章中写过什么话题,让学生也尝试着去写。从话题模仿中,学生初步学会了作家观察社会与人生的方法。二是“句式模仿”,作家在写作中会形成自己的创作模式,有的擅长排比,有的擅长比喻,有的擅长论述。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对这些语句加强朗读背诵,在写作的时候,可以改头换面,直接用在自己的文章中。三是“结构模仿”,也就是教会学生通过学习其他人文章的框架,来建立自己文章的结构。四是“语言风格模仿”,我要求学生对一些名家名作中的名言名句常念、常背,到使用时达到“脱口而出”、“文思泉涌”的熟练程度,进而初步模仿体味作家的语言风格。
  2、创新活用,兼学百家,自成一派。模仿只是手段,创新才是目的。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模仿中的创新:一是观点的创新。好的文章已经成为经典,在学习它们的同时,能不能反其道而行之,也就是跟名家名作“较较劲”,写出个不一样的观点来。有的学生在学习高尔基的《海燕》之后,对文章中贬低海鸥表示有不同意见。我就鼓励他,以《海鸥》为题,写一篇文章。这个学生很快就写出了《家乡的海鸥》,描写了生活在黄海岸边海鸥的生活习性、飞翔的英姿,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二是结构的创新。我经常引导学生,在单纯的模仿之外,能不能对一些好的文章结构进行改动创新。比如由顺序的结构变为倒叙,或者其中的插叙部分能不能提前或者靠后。通过深思和讨论,学生既理解了作家的精妙构思,又培养了整合文章结构的经验。三是语言的创新。我始终要求学生,只要不是照着原文抄写,在写作的时候,即使用上了和原文一模一样的语句,也给予鼓励和支持。如果能够在作家语言的基础上进行一些修改和整合,形成新的形式,更给予大力褒奖。
  3、自觉勤用,感动自己、感动别人。在每篇完成作文初稿之后,我都要求学生能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从头到尾地通读,大声朗读、小声轻读都可以。反复吟哦,试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没有错字、病句。只有自己读顺,没有瑕疵的作文才能够誊写到作文本上。每个学期结束,我都要求学生都能汇编一本属于自己的文集。自己设计封面,自己编写目录。作为教师,有时候我还为他们创作序言,为他们的成长、进步写上鼓励和赞美的语言。“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只有自己爱惜自己文字,珍惜自己的创作成果,才能给阅读者以美的享受
  咬嚼的功夫的训练是缜密的思维训练,是语言文字积累的过程,也是形成良好语文能力的关键。这种对文字的多咬、多嚼对学生既是一种锻炼,也是一种品格的培养。咬嚼功夫养成了,在表达的时候就能够触类旁通。犹如事先准备了很多的干柴,只要有了火种就能燃起火光;犹如心中有了琴弦,只要有了音乐就能够产生共鸣。
  
  佟春丽,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

谈中学生语文咬嚼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