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2期 ID: 157613

[ 柯菁芳 文选 ]   

谈谈高校经济困难生

◇ 柯菁芳

  探讨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状况和问题,能够有助于我们更加科学有效地开展资助工作,切实帮助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一.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主要原因
  (一)经济发展的地区不平衡。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影响到了学生家庭经济的不平衡。在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中,来自中西部农村学生和低保户的家庭所占比率明显高于东部地区学生。
  (二)重大灾难频发。近几年来各地发生的自然灾害如5.12地震、青海地震、西南旱灾、洪灾、泥石流、海南水灾等,严重影响到受灾地区学生家庭的经济情况。
  (三)家庭主要劳动力因为各种原因缺失或者减弱。单亲家庭、上学子女多、主要劳动力患重病或出现意外事故等,造成了家庭经济的重大变化。
  (四)学生培养性费用剧增。高校学费连年增长,为学生求学带来巨大经济压力,尤其是农村大学生。
  二.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困难学生身份认定存在困难。在进行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时,存在的工作困难主要为缺乏有效、系统和具备操作性的衡量标准。这里存在着的问题包括有部分经济困难学生碍于面子不主动如实反映,个别较富裕的学生却出于经济利益争取资助。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存在补考多门、作弊、处分等情况,这类学生往往被排除在困难学生评选之外。
  (二)资助名额有限。在一些高校,特别是中西部地区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数量较大,然而各种资助的名额有限,导致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能享受到资助政策。
  (三)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攀比现象。部分来自困难家庭的学生在获得资助之后,出于爱面子和满足虚荣心的需要,不能够坚持朴素勤劳刻苦,将奖助学金用于学习,而是利用资助来拉近与其他学生的生活水平,如通过外表的修饰和打扮等不良消费来取得心理平衡。
  (四)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情感薄弱。获得资助之后,很多经济困难学生并不认为是获得了国家和人民的帮助,反而觉得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在情感上,没有增加对社会、学校和其他同学的感激,也没有服务学生的行动表现。
  三.解决学生资助工作的建议和对策
  (一)以班级为单位,建立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学生档案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应当在学生入学时就开始着手落实。通过隐式的方式,在全校或全系的范围内,发挥老师和学生的监督作用,随时了解经济困难学生的动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健全档案的材料。实行动态管理,才能做到根据第一手的资料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管理。
  (二)建立诚信监督机制。在班级以班主任为组长,组建诚信监督小组,通过小组成员在平时学习生活中与经济困难学生的相处和接触,观察学生的日常消费情况、心理情况等,来甄别学生的贫困程度和诚信程度。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潜在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良知,使诚信教育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中,让学生牢固树立诚信为荣,失信为耻的观念。
  (三)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高校应发挥党团组织、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作用,从做好学生资助为切入点,通过采取班会或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感恩教育。正面引导学生服务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知恩图报的意识,在行动中体会感恩社会,回馈社会的思想。
  (四)加强经济困难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从而提高整体的综合素质。组建以经济困难学生为成员的志愿者协会,从而加强困难学生的管理和提高他们的能力。
  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而做好学生的资助工作,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生活问题,对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有重要意义。而当前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又对资助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这项工作需要社会、学校给予这一群体积极的关注,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发展。
  
  柯菁芳,海南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

谈谈高校经济困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