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2期 ID: 157556

  

做一个个性化的语文教师

◇ 戴 玉

  一个教育界先哲告诉我们:“教师如果没有思想,那么学校便只能教出一群精神的侏儒,只能培养驯服的思想奴隶。”我们的语文教学是所有学科中历史最悠久的、内容最丰富多彩的、是最适合引领学生发展个性、放飞思想的平台,所以为了学生发展,做一个有思想的、个性化的语文教师,我们责无旁贷。一个语文教师想在教学上有自己的独到的风格,就必须有自己的个性和思想。笔者以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好读书,积蓄丰厚文化底蕴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精神境界的提高和人格的发展与完善。一个具有专业水平的语文教师一定是一个高尚的人。他对人世的看法,对名利的看法,对生活的态度,对学生的理解,对事物的宽容,对美好的追求,对丑陋的鞭策,他的坚强的意志,恒久的毅力,敬业的品质,纯净的心底,都将了无痕迹却又清晰鲜明地印刻在学生的心头。一个缺失人格的教师,一个在课本和试卷中挣扎的教师,一定是没有独立人格的教师。也一定是一个很快就会被学生遗忘的老师。所以,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在文学作品中、在教育教学的论著中、在广博的阅读中找到语文的灵性,从而找到自己,找到适合于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勤修炼,形成独特的教学特色
  罗素说过:“须知参差百态,乃是幸福之源。”一个本身拥有个性的老师才会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才会启迪、引领学生成长成一个有个性的人。教学特色应该突出地表现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有自己的创见。在教学中,面对一个文本,是用心去钻研,建设性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与感悟,甚至能引导学生生成更有价值的新问题新思路。
  首先,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他对语言独特的感悟是他开展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前提,也是保证他的教学个性的不可或缺的素质条件。从心理语言学这个角度来说,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实现教师语感向学生的转移,也就是把教师的语感转化为学生的语感。教师之所以只能照着教参上课,只能人云亦云、照本宣科,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对文本没有自己独特的感悟,他本人对课文没有深切的体验,就没有真实的震撼。一个人的语感是细腻而独特的,一个语文老师从自己独特的语感出发来教语文课,这堂语文课就有了吸引人的地方。
  其次,语文教师的教学特色,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他在语文方面的特长。有的语文教师,他擅长朗诵,听他读一篇课文,便能让学生如痴如醉,回味悠长;有的语文教师写有一笔好字,有些学生就是因为喜欢老师的那一笔好字而喜欢上他的课。有的老师擅长写作,他的作文教学就是自己和学生一起写同题作文,给学生提供示范。有的老师非常喜欢古文,功底很深,上起文言文来如数家珍,轻松自如,把本来很枯燥的古文教得丰腴生动。那些有着某种特长的语文教师,往往把语文课上得很简单,没有过多的环节,过多的招式,就直接把学生领到作品面前,和他们一起来感受语文之美妙。
  三.善开拓,建立开放性语文课堂
  美国加州大学教授欧·巴士卡里说:“一个理想的教师就该勇于把自己当作桥梁,他邀请学生跨上这桥,并在帮助他们过来后高高兴兴把桥拆掉,鼓励学生筑造自己的桥。”开放性语文教学即是如此。首先,开放性的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在课堂上促进师生双边交流,以及生生交流,让学生在多种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下,触发思想火花,产生学习的最大兴趣。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批判能力,不迷信权威,勇于评价他人与自己,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发展独立自主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其次,开放的实质便是联系。从时间上说是向前后辐射,从空间上说就是向校内外、家庭、社会辐射,从内容上说就是从书本向各学科、自然界辐射。只有注重联系,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开放。所以开放性语文教学要善于开拓语文教学空间,开展第二课堂的语文学习。教师要树立“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的开放性教学观,多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上社会,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社会接触面和知识面。让他们了解学习语文的广阔的渠道,体会到实践语文的快乐,从而学会创造性地学习语文,筑造自己的语文之梦想。
  
  戴玉,教师,现居江苏溧阳。

做一个个性化的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