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要让学生学会“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因此,近几年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中,词句理解成为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也是难点之一,体现了对文本细节的考察。
这里面的重要词句主要包括词、短语和句子。通常时候,我们不难发现,理解一个句子的含义,其实只要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就行了。这些句子中关键是个别词语难以理解,所以使整个句子显得深奥难懂,意味深长。
例如:要理解“如果说,幸福是一种经过节制的满足,盲人则已经接近它了。”这句话的含义,关键是要明白“经过节制的满足”这个短语的含义,搞清楚这一点,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迎韧而解了。由此看来,学会理解句子中的重要词语是解决这类题的突破口和关键。
那么,何谓重要词语?文章中的重要词语,通常指的是那些有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或者有深层义、特定义,引申义的词语。这些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所解释的普通含义,而是在具体语境中的特殊含义。
如何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根据本义,推断含义法
“本义”指词最初常用的基本含义。“引申义”指由基本义发展而来,同基本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如“深”的本义是从表面到底部或者从外面到里面的距离大。而发展出的引申义是:深入(如“道理深”);深挚(如“友谊深”);时间久(如“夜深人静”);浓重(如“颜色深”)等。“比喻义”是由本义通过打比方而产生的新义。如“桎梏”本义指脚镣和手铐,又可用来比喻束缚人或事物的东西(如“思想桎梏”)。
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无论它是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还是深层义、引申义、特定义,都是在词语本义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所以,对于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我们不能完全抛开词语的本义。要根据词语的本义,再结合上下文的意思,才能推断出词语在文中的确切含义。
例如:2007年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第22题,要求理解“油柴”的含义。本来没有“油柴”这个词,但有些人为什么把四合木称为“油柴”呢?我们先从词语的本身来看,“油”与“柴”都是能燃烧的,用“油”修饰“柴”,说明中心词是“柴”,是像“油”一样容易燃烧的“柴”。再看看下文:“这种植株含油量大,即使新鲜时也极易燃烧,当地牧民喜欢将其砍来当柴烧。”两方面一对照,说明这样的推断是正确的。
又如:《故乡》中“我只觉得我四周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苦闷”一句中的“高墙”的本义是指隔断空间的构筑物,有隔开、断绝之意,再结合文章来看,它指由于半封建、半殖民社会的等级观念而形成的和故乡人之间的隔膜,是一种比喻的说法,
二.准确定位,体察语境法
理解文中词语含义,不是单纯的解词,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判断,也就是联系上下文,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这样才能将词语的含义具体化。
例如:这篇散文题为《黄土》,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黄土”有哪些含义?
体现“黄土”内涵的相关语段,从全文看,主要有两段。
(1)我的父亲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民,劳动一生,默默死去,像一把黄土。黄土长了庄稼,却并不为太多的人注意。全中国老一辈的大多数农民都是这样。
(2)他现在去了!黄土上劳动一生,最后回到黄土里去。黄土是博大宽容的,无论善与恶,最终收容了所有的人。
在该题中段(1)的语境是“我的父亲是一个……农民……像一把黄土”,由此可见这“黄土”可以指“我”的父亲,也可以把这一意义扩大,指中国老一辈的农民,因为该段最后一句说“全中国老一辈的大多数农民都是这样”。
段(2)的语境是说父亲在“黄土上劳动一生,最后回到黄土里去”,又说“黄土是博大宽容的”,“最终收容了所有的人”,由此我们可看出黄土也可以代表一种博大宽容的襟怀。
有时候,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试题,在题干中就明确限定了词语理解的范围。做这类题只需要对题目指定的语段认真阅读,反复琢磨即可。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要自己去确定语境,寻找答题的信息和依据。快速而准确的定位具体语境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写作是释放,是输出。作者把气注入文章,读者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人们平时常说的“回肠荡气”,不正是说一种读书的体验,不正是说文气在我们的胸腹之间流转吗?
要想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首先要联系上下文。但是因为文段的第一句是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所以我们依据加点词所处的位置,就应该定位在下文中寻找,结果,我们可以很快找到相关的信息,并整理成答案。“释放”和“输出”的含义是将读书的体验表达出来。
由此看来,联系上下文,没有必要一开始就把范围扩大至全文,这样是给自己制造障碍。先从小范围内寻找信息,有需要再慢慢由近及远,扩大至全文,更准确地定位语境,才能更有效地答题。
三.关注搭配,代入验证法
词句理解题强调理解在动态语言环境中的词语含义。这种理解不是孤立的静止的理解,而是对语言作活的理解分析,抓住语言跳动的脉搏。对文中关键词语的理解,可以看词语所在的句子,把自己的理解代入句子中看词语与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感受揣摩出来的含义与全文的主题和思路是否吻合。
例如:“读书少的人,自身气弱,器小力薄,容易被书拿住,成为死读书的“两脚书橱”,作文时就会捉襟见肘、力不从心。
关于“两脚书橱”这个短语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下文“读书多的人,自身气足,营养丰富,不仅读书养气,而且养于融会,善于吐纳,作文时自然就会运用自如,得心应手”一句中得到帮助,从反面寻找到信息,于是,有学生这样回答:“两脚书橱是指拘泥于书本,不会变通,不善表达,无法自如运用知识。”这种回答,乍一看似乎正确,但是把答案代入原句中去看,会发现句子没办法说通,如果再在这个答案后面加上一个“的读书人”,这样,句子意思才贯通。代入验证,可以帮助我们排除不正确的理解,更准确地完善自己的回答。
又如:“冰看似在一夜之间融化,但实际上是在很早以前,从最寒冷的那一天开始,冰已经融化,只是没有人注意到。”一句中,“冰融化”是什么意思?有学生看到文章中出现过一个“脆弱”,于是,想到“冰融化”是指从脆弱到坚强,这种理解代入句子中,我们发现,仅从这句话来看,意思说得通,但是从全文的内容和主题来看,又欠缺关联,文章并没有谈及所谓的“坚强”问题,结合这一段的思路来看,我们发现后面还有这样一句话“你的失败不就是暂时的寒冷吗?”
所以我们可以排除刚才的想法,取而代之的回答应该是“从失败走向成功”。这样就切合了文章的主旨——成功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容易,很快速,但却是长期坚持努力的结果。
词语的理解必须要在了解本义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确定词语在文中特殊的、临时的意义,进而将自己的理解代入句中,结合句子和全文内容来验证,这样才能加快答题的速度,提升答题的正确率。
薛丹,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职研究生,武汉市光谷第二初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