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细节,是指文学作品中细小的、特写式的环节。它具有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等特点。它要求坚持真实性、合理性、独特性等原则。
在一篇作品中,细节有时会以反复的形式多次出现,以达到递进或转折的目的;有时会以开放的姿态出现,但一般不会太明确,以给读者留下想像的空间;同时,细节还能抓住矛盾将它放大。
本文将以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迟子建的短篇小说《野炊图》为例来谈细节的作用。
“林场有三个上访的钉子户:苏建和、冯飚和包大牙。一听说省级领导要来,他们就像旧社会的农民要翻身解放似的……”这里有两个值得思考的细节:一个是仅仅三个“钉子户”,为什么如此难以控制得住?——反映出问题的复杂性和尖锐性;二是“他们就像旧社会的农民要翻身解放似的”,现在已然是新社会了,为什么要这样写?从侧面表现出他们的问题被“搁置”、“研究”得太久太久,他们想解决的问题似乎就是压在他们头上的大山一般,让人喘不过气来,他们被压抑得太久了,太希望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太希望得到解脱。请注意苏建和的形象描写:他抖抖地站在路边,白发飘飘,穿着一条打着补丁的绿裤子,一件皱巴巴的蓝布上衣,上衣上别满了花花绿绿的奖章。“抖抖”是因为天气寒冷或是身体不好我们不去追究,但这一形象让我们难过,让我们心酸,让我们似曾相识。苏建和是特例,也是普遍的例子,我们的身边也有类似的张建和、李建和、王建和。这里的“白发飘飘”是意图表明苏建和年纪已大呢还是被上访拖垮了身体我们亦不得而知,在这里,我们没有看到一种潇洒飘逸,看到的只是一个令人心生怜悯的老人形象已跃然纸上。“穿着一条打着补丁的绿裤子,一件皱巴巴的蓝布上衣”表明他家境不佳,是本身就不佳还是被不断上访给拖累了,又给我们留下思考的空间。这样的问题没有答案,这样的问题也不需要答案。“上衣上别满了花花绿绿的奖章”,奖章是曾经的荣誉,今天还有用吗?它只记载着曾经的岁月,“俱往矣”了!在我看来,那些奖章与其说是一份份无比的辉煌的见证,不如说是一道道难以言说的伤口,奖章越多,伤口越深。挂在胸前,仿佛在往伤口上撒盐,疼痛在所难免。在那些让领导们烦恼的问题面前,奖章实在算不了什么,它就像是一把把锋利的刀,剜着这个无助老人的心。老人的要求并不高,可是为什么结果总是不美好?后文老人的“中计”也显出他的纯朴,可是,纯朴不是被“欺骗”、“玩弄”的理由!
还有对“冯飚”的细节描写,表明他家的境况也不怎么样:“屋子里一股浊气,猫儿正舔着桌上隔夜的剩菜……”也许他有着和苏建和老人一样的遭遇,也许他有着不同的痛苦,当然,这些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他们都是被人忽略而恰恰又是极需要被人关注的个体。接下来,“座谈会才不会让人清凉呢,只能让人头昏!”一句暗示这样类似的会议他不是第一次参加,恐怕也不会是最后一次,他的态度的冷淡与麻木让人看不到问题解决的希望。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去呢?是还抱有一丝的希望,还是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也许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为下文他的“没梳洗,趿拉上鞋子,蓬头垢面”说明他是很不重视这次“会议”的,不重视的原因自不用多说了。
轮到第三个也是其中唯一一个女“钉子户”出场了,她就是“包大牙”。“女为悦已者容”,不论包大牙年龄多大,不论她的脾气如何,她还是脱不了这种特点。“她今天刻意装扮过,上身是一件白地蓝花的拉链式短袖衫,下身是一条咖啡色长裙。她不仅盘了头发,而且描眉涂唇了”,她为什么会如此认真对待呢?除了前面讲的原因之外还有其他原因吗?有!她也被沉重、繁琐的上访事务拖得疲惫了,也许已经疲惫得忘记了自己还是个“女人”,她需要一个机会告诉别人她是“女人”,她需要有人,尤其是男人去欣赏自己,她需要机会回归自己的本来面目——这个细节似乎隐约告诉了我们,上访之路何其艰难!上访之路路在何方!
会议终于开始了,首先是“苏建和讲述着,黑眉记录着。他记录了些什么,连他自己也不知道。反正只要做出写字的样子就是了。继续“忽悠”。反正那个讲话的人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只不过是一个底层得不能再底层的“弱势群体”,他所做的事情让人想到了鲁迅笔下《祝福》中的祥林嫂。苏建和老人的“重复”与其何其相似啊。“苏建和停止讲述时,黑眉如释重负,连忙合上笔记本”,这一细节更是将黑眉对待此项工作的敷衍态度表露无遗。老人讲述了奖章的来历,而这些“陈年烂谷子”的事情有哪个感兴趣,有哪个愿意听呢?所以,黑眉的态度很明确,“反正只要做出写字的样子就是了”,他在“忽悠”老人,他不“忽悠”也没有用,老人反映的是一个全社会都在关注的问题——医疗改革问题,他只是个案,能够起到多大作用呢?所以当他“终于”讲完时,黑眉感到完成了既定的程序,走完了相应的过场,“如释重负,连忙合上笔记本”,他想早点摆脱,早点完事,这就是个摆摆样子罢了,那么认真干什么?下文中黑眉“慢腾腾地打开笔记本,对包大牙说,该轮到你了。你要精练点,捡紧要的说啊”,这一细节也说明了这一点。讲那么多没有用,黑眉再听得详细,记得详细也是没有用的,他管不了这些事情,他就算再有同情心,再想帮助大家,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更何况他有这份心吗?我们不得而知。
待到野炊结束后老人休息的片段:“是一股潺潺水声——他尿了裤子!这泡尿真是长,断断续续地撒了足足有五分钟。”这个细节运用了夸张的写法,暗示了老人“生命不息,上访不止”的坚定信念。
我们继续关注下一个包大牙的“醉”的细节:是她情绪的一次彻底的释放与放纵。她不是一个开放的女人,她是被压抑得太久了。被上访的艰难,被丈夫的不理解,被世俗的偏见……她太需要一次解脱了,于是,“从头至尾,包大牙都在哼着,间或叹息着说一句:啊,黑眉,我醉了,我醉了——”真的醉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只有在这一瞬间,她又找回了久违的感觉,只有在这一瞬间,她才又意识到自己除了大大咧咧、风风火火以外,还是一个正常得不能再正常,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人,她也需要男人的关怀!“黑眉将包大牙放倒,唰地一下把她的裙子拉到腰际,这才发现她没有穿短裤”,这里的“短裤”是包大牙心中的一个“坎”,一道过不去的“坎”,因为女儿的事情,她对“短裤”的认识不同于常人。她是一直就没有穿短裤的习惯呢还是因为她女儿这件事情之后的一种心理的变化我们不得而知,或许这只是一种复杂的情结。
回过头来看看那位可怜的老人:“苏建和依旧睡着,他的裤子干了,但上面烙印着几道弯曲的白色尿痕。黑眉走到他身边,捅了他一下,说,该回家了,醒醒啊。没想到苏老爷子回答给他的是一个屁,令黑眉哑然失笑。”老人太累了,为了上访的事情,他太辛苦了,他太久没有好好休息一下了,所以,他“依旧睡着”,这是难得的休息,谁又忍心叫醒他呢?他醒了,就是梦醒了,就是又一次面对希望与失望的轮回与开始。快乐是短暂的,可是这短暂又如此值得珍惜!让梦久些再久些吧!这是老人简单而奢侈的愿望。“苏老爷子回答给他的是一个屁”,这个“屁”是对现实的嘲讽?是对“上访未果”的不满?是对问题久拖不绝的抗议?
手机没有信号,恰恰使本文的野炊活动得以成行,在那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时间仿佛是停止的,人们的活动仿佛是被固定在某个时空中的,于是,一个又一个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当手机信号恢复的时候,大家一下子又从那个相对封闭的时空中回归现实。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总的来说,迟子健的这篇《野炊图》深刻地揭示了普通民众的困难与烦恼,他们的要求并不高,他们的需要很简单,为什么就是达不到呢?本文没有对冯飚的问题进行描述,也是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悬念,到底他有什么问题呢?为什么不写出来呢?这是留给读者一个想像的空间,类似于中国画中的“留白”。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莫泊桑的《项链》,故意不写结局,故意不写完整,反倒使文章有了更多的意味。也可以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留有想像的余地,或许他的问题并不严重,或许他的问题容易解决,或许他的问题与前两者相比太过一般,不值得一提吧!但愿如此。
应该说,许多文章之所以成功或者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细节”的成功。在分析文本时注重运用细节的相关知识,注意通过细节进入文本,会有更多的收获。
任远,湖北武汉市第一轻工业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