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2期 ID: 157584

  

《我的空中楼阁》的诗意画卷

◇ 赵 俊

  《我的空中楼阁》是台湾作家李乐薇的一篇精美的散文。作家以他独特的感受,诗一般的语言把一座平平常常山上的一幢普普通通的小屋幻化成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品。
  作者用带彩的笔,着色的文字,奇特的想象,精巧的比喻,从各个不同角度摄下了一幅幅小屋的英姿,让我们展开它美丽的画卷逐一欣赏:
  一、小屋点缀寂寞的山。作者用了四个比喻: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奇特的想象铺开了辽阔、空旷的背景,呈现出点缀物的小巧玲珑。四个比喻角度各异,海面飘过风帆,蓝天掠过飞雁,以动衬静,以大衬小。后两个隐喻着重于小屋的色彩与情韵,渲染小屋灵巧的丰姿和迷人的气势。寂寞的山上增添如此灵秀的点缀,使山上的景色,美不胜收。
  二、树点缀小屋。作者把视野对准小屋,出现了放大的特写画面:山上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姿势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树轻轻摇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小屋在绿树的怀抱中,特别显眼别致。作者感到仅仅绿的背景似乎还不够点缀小屋,于是再画上一笔:
  小屋后面有一棵高过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树叶伸展在小屋的上面,美而浓的树荫把小屋笼罩起来……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
  这样,给树点缀小屋的画面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令这幅风景画更加迷人,更显风采。
  三、小屋若隐若现。作者拉开距离,改变角度,站在山下,仰视小屋,从绿树夹缝里看小屋,见到的都是某“一”个局部:
  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
  再离得远些,或许可见小屋的全貌,那是位于高山之颠,“凌空而起,姿态翩然”,“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
  若隐若现的小屋加上画龙点睛之笔,使其神韵毕肖,充满活力。作者不时转换角度,多层次的构图,获得立体化的空间感觉。作者意犹未尽,还别出心裁,描画了一幅迷人的小屋夜景图:
  每当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把小屋的淡淡和山下明亮的万家灯火作鲜明对比,给小屋创造了一种如烟如雾、朦胧缥缈的背景。淡淡的灯光衬以迷蒙的月色、点点星光,真如蓬莱仙境,名副其实的空中楼阁。不仅画面诗意浓,而且句子非常美,有时整齐对称,音调铿锵,有时三字一顿,四字一停,节奏明快。读着这情文并茂的文句,眼前浮现出一幅烟雾蒙蒙、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像欣赏一曲旋律轻盈的乐章,又像进入仙境在云海中漫游,实在是一种美的享受。
  散文用一幅幅图画:全景、夜景、远景、近景、特景表现了小屋的情怀——自然真切,意韵深邃。更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想要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情怀。
  另外,如诗般语言的运用,流畅和谐,具有音乐美,经得起读,经得起品。例如:
  1、文章开头的两个独立成段的句子,轻松舒缓的节奏为全文定下了欢快活泼的主旋律。“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别致的比喻把小屋和高山连缀在一起。“十分清新,十分自然”,两个状语前置,节奏明快,流露出“我”对小屋的珍爱、赞赏之情。
  2、文章最后三句收笔,更是出手不凡:“这座空中楼阁占了地利之便,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的装饰。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无需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句子长短整散,错落有致,虽然不是妙语如珠,却淡雅自然,字字饱含情致,句句富有风韵。
  3、散文在描写小屋时多用两相对应、成双作对的句子,使景物更具韵味。“树总是轻轻摇动着。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而小屋的别致出色,乃是由于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背景。”树的动衬托了小屋的静,树的大衬托了小屋的小巧,动静结合,构图别致。
  读这篇散文,就像欣赏一系列画卷,我们能感受作者摄取艺术的审美力量。
  
  赵俊,江苏镇江技师学院教师。

《我的空中楼阁》的诗意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