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写作中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品质,这是语文教师非常关心的话题。我在实践中有一些体会。
横看成岭侧成峰
在写作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尴尬的学生习作:或无话可说,写不成文;或千篇一律,人云亦云;或抄袭成风,东拼西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这多与学生作文的思维定势有关,不能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提出新颖独到的创见。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的是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观察,就会有不同的视觉效果;从不同的着眼点审视,就会有不同的意义。这里运用的思维品质就是多向思维,这种思维品质能从全方位思考,信息量充足,避免单一;能巧妙地转变思维方向,避免闭塞;能发挥思维的活力,避免枯竭,因此,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品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问题答案,不能将思维定格在某一点或某一方面。
开学初,学生们收看了主题为“我的梦·中国梦”的《开学第一课》后,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训练学生多向思维的机会,便要求学生以“梦想”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讨论时,学生有的说长大以后想当老师,有的说想成为医生,有的说想做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等等,很显然,这还是从浅层次的常规的思路上去考虑的。
于是,我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打开思路。从体裁上考虑,除了记叙文,有没有其他文体可以写?从选材上考虑,除了写自己,有没有其他人可以写?从立意上考虑,除了写理想,有没有更深刻的思考?
经过指导,学生跳出常规,写出一片新天地。如《音乐之梦》讲述一个小女孩追梦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告诉大家实现梦想的路是崎岖不平的,实现梦想需要坚持。如《爷爷的梦想》是希望成为动物保护者,呼吁人们要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对于滥杀、虐待生灵的行为要坚决制止。如《爬山虎的梦想》巧妙地运用童话体,在学生的笔下,爬山虎也有着美好高尚的心灵。如《红灯的苦闷》运用拟人的手法,巧妙的选取一个小角度,赋予红灯以生命,通过红灯的所见所闻所感,真实而自然地表达出对人们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美好渴望。让红灯苦闷,很有创意。如《梦想的来信》用书信格式,从习惯的旧框框里跳出来,舍弃“庸人”的思路,拿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如《闲话梦想》是一篇议论文, 文中用爱迪生、林则徐、朗朗的事例, 论证了梦想是通过努力才能换来的。还有教师的下水作文《中国梦,我们的梦》从150年前写到40年前,列举了几代中国人上百年的梦想,号召同学砥砺自己的意志,坚定自己的决心,胸怀大志,为未来而努力读书,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读书。这些文章思路开阔,角度独特,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反弹琵琶成新曲
辨证法告诉我们,世上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但事实上人们总是习惯地认识事物的此一面,而忽视其彼一面。中学阶段学生知识不够丰富,阅历比较浅薄,心智尚未成熟,思维往往受权威、经验、书本等因素的习惯控制,思考问题往往趋向于常规和平庸。如果能够“反弹琵琶”,让思维向反方向发展,从问题的对立面深入地进行探索,会使学生看到不曾发现的新天地,“反弹琵琶”的思维方式就是逆向思维方式。诸如“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沉默未必是金”、“开卷未必有益”、“好酒也怕巷子深”这些命题都是运用逆向思维,独辟蹊径、反其道而行之,显示出了独特的视角。逆向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品质,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品质。
我在写作教学中对经常引导学生从一般人想不到的反面进行思考,寻找突破口。从否定、怀疑的角度立意,提出与传统迥然有别的观点,培养其思维的独立性,增强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仍以学生习作为例:
一谈到中学生追星,大多认为是件坏事,影响学习,形成虚荣、攀比、模仿的坏风气。可是《中学生追星现象之我见》却不这么认为,作者的理由有三:一是德才兼备的明星比比皆是;二是可以提高艺术鉴赏力;三是学生需要偶像。有理有据,感悟独特。
离别多是伤感的,而小作者偏偏选择了《快乐的离别》,那就必有一番匠心在其中。本以为短短两个月的时光,实习老师肯定不会注意到我这个不起眼的学生,没想到临别赠言令我激动不已,小作者写到:“看,快乐是飞舞的泪珠,它们在欢呼,它们在雀跃……”
自古以来,狐狸就是人们痛恨的对象,狐朋狗友、狐群狗党、狐假虎威都是反面教材的典型,但是《请允许我为自己辩护》以一只可怜的狐狸的口吻,来清算人类对自然的破坏。
逆向思维从反方向,从对立的角度打开了一个空间,让学生的思想更灵动,思路更开阔。
当然,“反弹琵琶”并不是乱弹,反得要有理有据。不要为了“逆向”而“逆向”,不要为了“独特”而“独特”,这样做就背离了逆向思维训练的初衷,学生的独立性没培养起来,反而会养成偏激的看问题的思维习惯。
领异标新二月花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出自郑板桥题书斋联,“领异标新二月花”,主张要“自出手眼,自树脊骨”,不可赶浪头、趋风气,必须自辟新路,似二月花,一花引来百花开,生机勃勃,也就是创造与众不同的新格调。产生新格调的关键在于求异、求新,要勇于突破传统观念,勇于颠覆大众思维,勇于去除条条框框,不惟书不惟上,独立思考,勇于质疑,大胆创新,使文章不落窠臼,深深烙上属于自己独特的个性化印记,只有这样才能活跃文思。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品质。
教者曾经在周记中布置学生写一篇题为《我的老师》,第一次批阅,发现学生多数着眼于教师备课的认真、批改作业的细致、上课的投入以及对自己的思想教育等等,教师的这些品质当然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但留不下什么深刻的印象,也就是说令人眼前一亮的、有个性的文章很少。
于是,我组织学生开展活动,让学生观察老师一星期,建立一个观察本,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且还介绍了泰戈尔的散文诗《仿佛》,这是唱给母亲的赞歌,诗中这样写到:“我不记得我的母亲/只是在游戏中间/有时仿佛有一段歌调在我的玩具上回旋/是她晃动我的摇篮时的那些歌调/我不记得我的母亲/只是在初秋的早晨/合欢花香在空气中浮动/庙里晨祷的馨香/仿佛向我吹来母亲的一样的气息/我不记得我的母亲/只是当我从卧室的窗里望着悠远的蓝天/我仿佛觉得母亲凝注我脸上的眼光/布满了整个天空”,泰戈尔避开了常人想象和思维,用“不记得”表达出母爱的无处不在,真是平中见奇,妙不可言。在求新求异上,泰戈尔堪称典范。
第二周,我又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写老师的文章,但题目自拟。第二次批阅,学生的作文明显比第一次有了一定程度的创新。刘世达同学在《我的老师》中根据各个老师的不同特点,分别将语文老师称作女子花剑选手,数学老师为女子重剑选手,英语老师为女子佩剑选手,让她们闪亮登场。汪静茹同学处处说《我不喜欢老师》,但对老师的感情强烈而细致。王晓迪同学在《李老师走了,王老师来了》中通过比较,庆幸李老师的温度一直留在“我”的心中。李梦同学在《目光多变器》中理解了老师对学生的爱的方式,也表达了要 “让老师的目光永远不换档,永远留在第一档”的强烈愿望,师生互爱之情溢于言表。这些习作角度独特,表达手法新颖,很有创意。
刘敏中在《中国学术前沿性论题文存·龙江学人卷》总序中说:“我钟情于‘思想’。我赞佩老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我‘是’我的证明,就在于我思。人的进步,就是思而有所悟;人的进化,就是对思之思,以至于思思不已。思的水平就是人所达成的境界。”(刘惊铎《道德体验论》)人是思维的动物,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少不了思维的参与。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独创的思维品质,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用一种智慧点燃另一种智慧。
王旭彤,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