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2期 ID: 157552

[ 丁亚俊 文选 ]   

应重视外国文学作品的审美功能

◇ 丁亚俊

  外国文学作品入选我国中学语文教材已经有八十多年的历史了,在陶冶情操、开阔视野、丰富精神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随着世界多元化、信息化、个性化时代的到来,外国文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将更加重要。外国文学教学的本质是审美教育,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并把美贯通到学生的人格中去,是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现状
  作为审美对象,我国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外国文学作品都是有关专家在人类文学宝库中用心挑选出来的艺术精品,都是思想美、形象美、意境美、结构美、语言美的和谐统一体,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独特的审美教育优势。然而,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模式加上高考指挥棒的威慑,无情地剥夺了高中语文教学中外国文学应有的地位,使之沦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附庸。造成这种现实的主要原因是高考升学率是各级、各类学校追求的终极目标,教师为高考而教,学生为高考而学,教学内容的取舍以高考的内容而定,高中语文教学的核心是高考。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外国文学因为不是高考的重点而备受冷落。为了高考,编排在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被教师随意取舍,本应教师重点讲读的外国文学课文被安排为学生自读,本应学生自读的外国文学课文被高考重点课文取代。这种情况到了高三尤为严重,铺天盖地的应试专题训练淹没了整个高三教育,教师、学生己经无暇顾及外国文学作品的鉴赏。这种弊端不仅影响了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接受,而且造成了学生外国文学知识的欠缺,更影响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二.以高中语文课本三首外国诗歌为例浅谈其审美功能
  我国高中语文课本在第一册中选入了外国诗歌三首。这三首诗歌分别是俄国诗人普希金的《致大海》、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和美国女诗人狄金森的《篱笆那边》。这三首诗都是诗人的代表作,也是凝聚着诗人审美理想和愿望的艺术杰作。《致大海》和《我愿意是急流》属于感情强烈的抒情诗,而《篱笆那边》是一首充满哲思的哲理诗,分别表现出了情感美和哲理美。
  (1)《致大海》和《我愿意是急流》中的情感美
  众所周知,凡是感人的作品往往都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之所以能使人爱读或流传不衰,不仅因为其文辞的优美,更重要的是作品中渗透着作者炽热的情感。讲授这些作品时,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从而实现愉悦性情、陶冶情操的目的,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灵、完美的个性,一句话,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是教师的首要职责。举例来说,《致大海》是一首具有浓郁抒情氛围的抒情诗。普希金在年轻时代就深受“十二月党人”的影响,写下了许多反对专制暴政和歌颂民主、自由的政治抒情诗。1820年,年仅21岁的诗人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南方。在奥德萨,他曾长期与大海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诗人最后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完成了这首诗。在诗中,诗人对大海以“你”相称,将之视为自己最亲密的朋友,直接倾诉了自己离情别绪和激情。作品一开始抒写诗人向大海告别之际,大海最后一次在诗人眼前“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在诗人看来,大海是在以它的自由、奔放展示出它动人的美感,以它的忧郁、悲伤召唤着临别的朋友,正是这种大海与诗人共有的自由奔放的感情,使诗人与大海在感情上相互融合。诗人一面向大海吐露自己曾经要逃亡海外、追求自由的隐秘愿望和理想,一面表达出愿望难和理想难以实现的苦闷情怀,以及失去自由的懊丧之情。作品借歌颂大海的自由奔放和崇高,把大海作为一种精神象征,抒发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内心极度的苦闷,寄托了诗人决心为自由而奋斗的理想。
  《我愿意是急流》是19世纪匈牙利的爱国民族诗人裴多菲的一首爱情诗。这首诗的教学主旨在于让学生了解:“裴多菲爱情诗的动人之处,不只是在于他真挚地歌唱爱情的纯洁,还在于他对爱情的理解是和时代和人类的命运融合在一起的。”这首先表现在此前诗人于1847年1月创作的著名的《自由与爱情》一诗中,殷夫曾将它翻译为:“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诗人在其中已明确地发出了誓言:生命和爱情都是可贵的,但是一旦当需要自己为祖国、为民主、为人类的自由与解放而战时,他将抛弃自己宝贵的生命和真挚的爱情而在所不惜。那么,是诗人没有品味过爱情的甜蜜吗?非也。其后,同年5月,在诗人创作的《我愿意是急流》这首诗中,诗人以“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等意象勾勒出一个充满豪迈和苍凉感的“我”的形象;又以“小鱼”、“小鸟”、“常春藤”、“炉火”、“夕阳”为喻,展现出一个具有娇媚温馨气质的恋人形象。为了真爱,也为了“我的爱人”能够幸福,诗人不仅表现出敢于承受孤独、敢于与任何敌人抗争的情怀,而且强烈抒发了对生死相依的忠贞爱情的向往之情。围绕爱情这一主题,诗人对“挚爱之人”的坚贞、博大、无私的炽热情怀昭然若揭。
  这两首抒情诗,分别以它们追求自由的美好感情和对真爱的执著精神感染着读者。诗人那丰富而高尚的美好情感,正是陶冶学生的心灵、净化学生的情感的佳酿。
  (2)《篱笆那边》中的哲理美
  哲理,是感悟的渗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和睿智的结晶。深入发掘这些文章的哲理美,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熏陶、洗礼、乃至净化。《篱笆那边》是美国19世纪著名的女诗人狄金森的代表作之一。狄金森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乡度过的,生活圈子非常狭小。按照一般的理解:“她的诗歌创作,突破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精致优美、柔和细腻的诗风,转向了表达内心深处的痛苦、怀疑和矛盾。她以唯美的眼光探求诗歌艺术,往往以简短的情景形象地表达某种人生感悟、哲理。”其实,其诗歌真正的感人之处在于她善于挖掘人类内心深处隐秘的情思,因此她被称为“灵魂的风景画家”。《篱笆那边》就是一个典范。
  在《篱笆那边》中,诗人首先用简洁丰满的意象,陈述了她对人生的感叹。篱笆那边的“草莓”多么鲜美,“我”爬过去又有什么妨碍?因为“草莓”真甜;“我”为什么不能倾听心灵的召唤?因为如果上帝也是个孩子,他也会像“我”一样爬过去。一个简单的生活情节却被作者赋予了丰富的哲理,格外耐人寻味。是的,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有形的“篱笆”和无形的“篱笆”,“它们代表着传统观念、社会规则、文化习俗对人的束缚。它们无处不在,把每个人围在公认合理的精神空间里”。而“篱笆”那边的“草莓”却用它最自然的方式呼唤着每个人的天性。一颗红红的“草莓”色泽鲜艳,圆润可爱,令人垂涎,却在“篱笆”那边;得到它是要付出代价的,可谁又不想得到它呢?连“上帝”都想。这其中的思想斗争正是人类充满矛盾的内心世界的展现。复杂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都蕴含在这短短的一首小诗中。面对那一颗“草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悟,同一个人不同阶段的感悟也会有所不同,但人生观、价值观必显无疑,所以,如果能够引导学生领悟到这一切,那么,他们得到的又何尝仅仅是一颗“草莓”呢?
  在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中推行审美教育,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外国文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有利于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和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各方面和谐的发展。
  
  丁亚俊,教师,现居江苏泰兴。

应重视外国文学作品的审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