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2期 ID: 157616

[ 周红霞 文选 ]   

“枪打鸟”引发的思考

◇ 周红霞

  七年级下册有一篇文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是一篇议论文,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议论文,学习这篇文章旨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问题,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设计了这样一条有趣的题目:树上有十只鸟,用枪打死了一只,问树上还有几只鸟。我满以为同学们会有五花八门的答案,可是事与愿违,学生很快抢答:还有九只鸟。我又问:还有其他答案吗?经过我的一再启发,有个学生怯生生地站起来说:树上一只鸟也没有了。声音低得只有他自己听见。这让我想到:同样的问题,有人拿去问美国学生,孩子们很活跃,有回答一只的,有回答两只的,有回答三只的,也有回答九只、十只的,答案足足有十多种。美国的孩子们多么有创意、多么富有想象力。为什么中国的孩子会渐渐失去想象力呢?
  经过观察与思考,我以为,这是环境与教育使然。
  什么环境?缺乏想象力、缺乏创新的环境。中国历来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思想,那是一种重现实、轻想象的思想。近两百年以来,禁锢人们头脑的封建礼教更是愈演愈烈,人们也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陷入并维护这种保守的环境,这是我们近代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什么教育?记住知识、背出标准答案、考试争高分的教育。我们的家长、我们的老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意无意的都做过扼杀他们想象力的蠢事。
  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丰富想象。想象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后,能使人学得生动活泼,把“死”的知识变成“活”的知识。下面,我就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谈谈自己的看法。
  1.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课文中许多词和句子写得比较简略,但有着丰富的内涵。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进行扩展性的想象,就会使学生对词句的理解更加具体,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又可以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
  另外,作品的艺术形式要求精练含蓄,这就决定了作者不能对所有的情节都作具体的描写,这就给读者留下一些可供想象与补充的天地。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些“空白点”,启发学生用想象去补充连缀。如列夫托尔斯泰的《七颗钻石》中“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如果小姑娘这时候做了一个梦,她会做一个什么样的梦呢?从课文中展开想象,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为以后写作文打好基础。
  2.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朱自清《春》中描写春天初来乍到时万物苏醒的景象非常形象动人,文中这样说:“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太阳为了迎接春天的到来,笑红了脸,拟人修辞的运用给文章增添了无穷魅力。教读这篇文章时正值秋天,田野里一派成熟的景象,我把学生带到田野里,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各种农作物在秋收之前的种种情态,学生们兴致盎然,不知道我葫芦里买的什么药。回来后我要求学生模仿《春》的写法绘制一幅“秋野迎收图”,有一个学生这样写到:“瞧!秋姑娘来到农田了,玉米可高兴了,它特意换了一身金色新衣,咧嘴笑了,露出了满口金黄的牙齿;大豆也许太兴奋了,有的竟笑破了肚皮;稻子却特别懂礼貌,弯着腰迎接那久别的“老朋友”——秋姑娘;高粱向来腼腆,可不是吗?还有点不好意思呢,脸都胀得红红的,这比果园还有趣呢!”这幅秋韵图运用拟人的修辞,写尽了秋天的季节特征——成熟,如果没有了想象,这段文字将如干瘪的苹果,索然无味。
  再如,有些课文,虽然原来已经有了结尾,但仍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调换结尾”的训练,尤其是课文中的那些寓言故事,因为这类故事的结尾本身就具有多样性。这样的训练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确实能起到重要作用。
  我国古代文艺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指出“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而语文老师的神圣使命就是让学生聪明起来。要想让学生聪明起来,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决非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必须避免远离教材要求或与作品主旨背道而驰的想象。所以老师要帮助学生积累知识、体验生活,并培养学生美好的情趣,有了这些,想象力才能做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才能做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周红霞,现居江苏如皋。

“枪打鸟”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