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2期 ID: 157608

[ 郭新成 文选 ]   

如何使作文立意高远

◇ 郭新成

  近几年来,随着话题作文等开放式题型的普及,“立意自定”成为一种潮流,一些同学面对“立意自定”任意为之,结果造成立意出现多方面的问题,主要有:
  一.老生常谈、了无新意
  平时人家怎么说,他就怎么说,过去怎么说,现在还是怎么说,题目中的导语有什么观点,他绝对不敢提出异议来……这样的作文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人云亦云,了无新意,比如,以“沟通”为话题写作,很多同学不约而同地以“我们要和父母多沟通”为中心,选取一两个故事来表达,这些文章立意一般,毫无新意。
  二.认识肤浅、不求深度
  不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果推因,不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透过表象看到真相,通过问题揭示原因,这样一来,看问题就只能停留在表面了,具体地说,他们的文章只能回答“是什么”、“有什么”这一类的问题,而不能涉及“为什么”、“怎么办”一类较深入的问题,如《礼物》一文在叙述一对农村父女(女儿是“我”妈妈的学生)给“我”家送来一篮子鸡蛋,“我”妈妈当即拒绝对方的礼物之后,“我”写了这样一段话:
  妈妈,您毅然决然地拒绝了他们父女俩送来鸡蛋,把歪风邪气挡在了门外,你真是一个洁身自好的好人。那一刻,您在我的眼里变得异常高大,您真是我的好妈妈。
  从这段话来看,作者简单地将鸡蛋与其他礼物画上等号,没有认识到寄托在鸡蛋里面的是父女俩对老师的感激之情,结果错误地把那对父女送的鸡蛋说成是“歪风邪气”。同时,对礼物一概拒绝,也是一种不加分析的绝对的做法,不应该盲目赞扬。
  三.倾向极端、危言耸听
  不遵从社会公认的真善美的标准,不遵从国家的法律法规,只想着一鸣惊人,提出危言耸听的观点,像有人讲诚信吃大亏,还是虚伪一些,实际一些好。有人认为牺牲自己去救人是犯傻,不如明哲保身。有人提出应该尊重个人自由,允许中学生谈恋爱等等。这种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如果出现在考场作文上,即使文章结构完整,语言生动,也不会得到高分。
  四.头绪繁杂、不知所云
  不集中在某一个主题上,中途转向另一个主题,从而使已确立的中心不能贯穿始终,读者也理不出头绪,结果让人读后如在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然而,对于作文来说,主题正确、集中,是基础等级的要求。主题深刻、新颖是发展等级的标志。因此,要写好作文,必须要通过独立思考,创造性的思考,在动笔之前就要努力确立正确、集中、新颖的主题思想,立意要高远、深刻。
  1、从大处着眼,体现时代感。我们写小事情、小场景、小角度,这并不就决定了文章必然立意低下,要有以小见大的意识,即通过小事情、小场景、小角度来反映丰富的社会内容,揭示出深刻的社会主题,这就需要我们从大处着眼,在立意上有创新,体现出时代的脉博。在构思时,我们可以展开由此及彼的联想,借自己所选具体的人、事、景、物来表达人类普遍的感情和抽象的道理,也可以把题材放入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时代高度,传递时代信息,弘扬时代精神。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还要多看电视新闻,多读报刊杂志,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给作文注入鲜活之水。如甲型H1N1流感、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上海世博会等等都具有时代感的题材。
  2、要纵向开掘,实现思想深度。所谓“纵向开掘”,就是透过现象探究本质,依照结果探求问题产生的原因,从现状出发预测事物发展的走向或结果,这样的思维方式要求我们全面而不是片面的看问题。这时文章的立意,往往不只是回答“是什么”、“有什么”的问题,而是就“为什么”、“怎么办”发表看法。比如,以“路”为话题,我们可以写实实在在的路,也可以写象征性的人生之路,成功者的奋斗创业之路等等。
  3.敢于挑战旧论,变换认识事物的角度。任何事物从不同角度去看,都会给人以不同的感觉,我要大胆地对传统观念和社会定论说“不”,从反面去发现事物新的特点,发现他人所未见,表达出令人信服的全新思想和观点来。这种立意方法,通常被形象地称作“反弹琵琶”。
  诚然,一篇优秀的作文在立意方面除了做到上面这些以外,我们还应多读文章,积累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用好用准词语,做到生动形象、信手拈来,从而写出有新意的文章来。
  
  郭新成,教师,现居湖北黄陂。

如何使作文立意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