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2期 ID: 157589

[ 张红梅 文选 ]   

《秋词》情志解读

◇ 张红梅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郎州时的作品。“晴空”二句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秋景图:我们看到,在那一碧如洗的寥廓高天上,一只白鹤腾空而起,直冲九霄,把诗人的情思也引到了高空。
  全诗一反传统的悲秋观,颂秋赞秋,赋予秋一种导引生命的力量,表现了诗人对自由境界的无限向往之情。诗歌里有开阔的视界,更有一种超时距的跨度。它折射出了刘禹锡身上的某种精神特质——达观与生命的不息共同构建着刘禹锡多个侧面。
  刘禹锡的一生坚持改革社会的理想,蔑视和嘲笑那些攀龙附凤的权贵,从而遭到权贵们的压抑贬斥。“永贞革新”失败后从此开始长达二十多年的政治流浪。“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刘禹锡贬谪生涯的真实写照。刘禹锡一生坎坷,但风骨凛然,志向远大,从未妥协与屈服。他不仅用行动,而且用诗歌,留下了光辉印记。今天捧读《秋词》,刘禹锡诗中的那一只白鹤啊,仍然高翔在千年后的碧霄之上!
  在中国,特别是深秋的萧条肃杀,总是引起多愁善感的文人的愁苦之情,而许多文人往往命途多舛,于是,悲秋便成了古代诗文的一个母题,也成了中国文人诗歌的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按理说,刘禹锡有足够的资格与充分的理由悲秋,但他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更有诗意。他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内在感伤情绪的外化,由于现实的挫折或打击,他们往往对前途感到迷惘,对现实失望,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晴空”“一鹤排云”,是诗人一生的自我写照。刘禹锡积极参与永贞革新,在他的一生里,他努力践行着个人存世的自我价值。虽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一鹤”奋力“排云”,“排”的又是怎样厚重的“云”呀!安史之乱后的中唐,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朝政腐败,民生凋敝。这里的“云”,跟宋朝诗人王安石诗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又有何两样呢。不同的朝代,相同的境遇。一个“云”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这一句描写立足点之独特,为接下来的抒情做好铺垫,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从这两句诗中我们可以触摸到诗人豪迈、壮阔的胸襟。
  这种豪迈壮阔情怀在诗人大量的诗中出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诗人在困苦失意中不意志消沉,而是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泰然处之。“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诗人屡遭贬谪,历尽坎坷,但斗志不衰,精神乐观。在边远的贬所虽然经了千辛万苦,但诗人坚信到最后终能显示出自己不是无用的废沙,而是光亮的黄金。“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诗人虽居陋室,却不戚戚于贫贱,也不汲汲于富贵,知足常乐,守护着心头的那份“绿”“青”,那份坚守。刘禹锡以他迥异于流俗的“骨干气魄”,独标一格。
  正因为诗人有这样开阔疏朗的境界和高扬向上的情感,今天我们再来读这首志存高远我心永恒的《秋词》,仍觉意蕴深沉,豪气满怀。“排云”中,我们不仅洞见一位俯时济世,澄清天下却又命运多舛,历尽坎坷的时代精英独特的生活理想和精神风貌,也为他的热情才略,力图独出机杼,别开生面的审美趣向和远大志向所折服;“碧霄”上,我们更领悟到一种傲视忧患、独立不移的气概和迎接苦难、超越苦难的情怀,一种奔腾流走的生命活力和弃旧图新面向未来的乐观精神,一种坚毅高洁的人格内蕴。
  “排云”只为“到碧霄”,这就是一只“鹤”,一个斗士的情怀。
  
  张红梅,现居江苏如皋。

《秋词》情志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