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文言文的教学都是中职校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处于半空白状态。他们并非对文言文一无所知,或者毫无阅读能力。他们能够把一篇或短或长的文言文读下来,但是至于读错了多少字,断句有多少问题,这恐怕就很难计算了;更深层次的是,他们是否读懂了意思,是否读出了感情,就存有更大的疑问了。
为了改变现状,许多老师作出了自己的努力。比如,有些老师提出了文言文的“五读教学法”。在解决最基础的问题——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方面,老师们广泛采用了范读方式。他们或借助名家范读。比如在教读《赤壁赋》的时候,找出鲍国安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去听,去体会。他们或亲自范读。这些老师为了增强课堂的感染力以及亲和力,亲自上马,用优美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范读。
通常情况下,这两种方式都是不错的选择。但是,对于职业学校学生来说,这两种范读方式常常会形成这样两种结果:一是学生对范读者声情并茂的范读所感染,在范读者范读的时候就跟着读。但是一旦停止范读,学生依旧不能独立读准字音、读清句读。二是学生对范读者的范读无动于衷,这边读得津津有味,那边听得昏昏欲睡,结果当然可想而知。
基于这样的现实,我又重新拾起已经被许多老师尤其是高中阶段老师丢弃的文言文教读教学方式。通过实践,这一方式的运用可以达成以下两种效果:
教读可以有效解决读准字音和读清句读的问题。在教读之前,教师必定会去认真阅读课文,或者模仿名家的诵读。因此,只要学生认真跟着老师所教去阅读课文,字音和句读问题便可顺利解决。
教读可以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以完成教学任务。中职校学生由于基础比较差,学习的注意力难以维持。这也是为什么范读的方式不能维持学生的注意力的原因之一。而在教读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够集中起注意力,完成跟读的任务。这也是符合心理学知识的,而且也是为实践所证实了的事实。
在实施教读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以下原则:
第一,教读要目标明确。教师必须明白,教读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运用这种方式是为了达成我们的教学目标。因此,在教读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跟读的目的,那就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随着读的深入,还要尽量让学生能够通过读,读懂意思,读出感情。而最终目标是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文言文,了解祖国的古代文化,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第二,教读要循序渐进。教读的循序渐进原则主要体现在目标达成和实施方法上。第一遍教读可以用很平和的方式进行,以解决读音问题;第二遍教读可以用很有节奏的语调去读,以解决节奏问题;第三遍可以带有感情地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去读,以体现文章的情感。读出感情是我们的最高目标。根据学生实际,能够达成这一目标的是极少数同学,但是,我们应该努力去争取。“循序渐进”的另一层意思是,教师要从教读到自读,从“收”到“放”。“收”就是教读的过程,“放”就是不教读的过程。教师要将教读和自读结合起来,逐渐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第三,教读要指导方法。作为教学过程,教师要教会学生“会学”。因此,我们在教读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学到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比如,运用工具书的问题,运用注释的问题,运用网络资源的问题等等。工具书和注释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字音和字义的问题,一些背景资料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文章主旨和感情等,网络资源中的音频素材可以让学生去模仿以帮助解决诵读问题。诸如此类的材料都是学生学习的好帮手。一旦学生将这些资料运用到学习之中,文言文的学习就不再会成为难点。
教读这种方式也许很古老,但确实适合职校学生的实际,值得我们去实践。只要我们灵活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能力会得到显著的提高。
彭涛,南京江宁中等专业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