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2期 ID: 157574

  

《鸟啼》主题的深层开掘

◇ 王 湖 徐长征

  《鸟啼》是苏教版普通高中教材必修二“珍爱生命”专题“生命之歌”板块的第二篇文章,也是整个专题的最后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多是作为学生迁移阅读材料来用。多数教师认为本文“没意思”或“太难懂”。也有的老师干脆就按照教参照本宣科。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走出一条提高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的散文教学之路,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鸟啼》是一篇“难读”的文章。不难想象,读这样的文章,浅层表象的内容可以理解,但对文字深层内涵很难把握。基于上述,下面我将从三个层面,逐层剖开这篇散文的真面目,和读者一起走进英国作家劳伦斯为我们创造的“鸟啼”境界,感受那一份来自于自然又来于心灵的思考。
  一.文本感知层面
  我这里谈的“文本层面”指的是立足文本自身的解读,也就是抛开参考资料,抛开写作背景,抛开作者生平经历,仅仅从“文本的层面”去感知、猜测文章的内容,初步把握文章主题。初读课文的时候,我们可能会筛选出这样一些词语和语句:“严寒持续了好几个星期,鸟儿很快地死去了。”“当大地还散落着厚厚的一层鸟的尸体的时候,它们怎么会突然歌唱起来呢?冬天走开了,不管怎样,我们的心会放出歌声;于是我们知道,规律变了,这是一片新的天地,喊出崭新的生活!生活!”“春天不能抑制,任何力量却不能使鸟儿悄然,不能阻止大野鸽的沸腾,不能滞留美好世界中丰饶的创造,它们不可阻挡地振作自己,来到我们身边。”“那些强者将跟随冬天从大地上隐匿。”“新世界的光芒摇曳在心中,跃动在身边。”“谁能阻止到来的生命冲动呢?它从陌生的地方来,降临到我们身上,使我们乘上天国吹来的清新柔风,就如向死而生的鸟儿一样。”根据筛选出的这些语句,我们对文章的主旨就会有初步的认识:开篇先写严寒之下鸟儿的大量死亡,继而写冬天离去后鸟儿的歌唱,赞美生命,赞美春天,赞颂了生命的坚韧和希望的美丽。这些内容,是我们从文本的层面初步能感知出来,到底准确不准确,对不对,还要通过进一步走进文本,从更深层次去把握。
  二.结构脉络层面
  一篇好的散文一定要有清晰的脉络。脉络理清楚了,围绕在这条“线”上的其它“装饰”就清楚明白了。文章时而描写,时而抒情议论,给学生阅读造成很大的障碍。那么,作者到底是沿着什么样的思路安排内容的?让我们先来概括一下每小节的内容。
  1.严寒中鸟儿死去,血衣遍野。(描写)
  2.春风吹来,一些鸟儿开始微弱的啼鸣。(描写)
  3.作者思考,严冬还未过去,柔弱的啼鸣已经开始呼唤春天了。(议论)
  4.冬天离去,鸟儿开始啼鸣。(记叙)
  5.思考鸟儿为什么这么快复生,发出快乐的歌唱。(议论、描写)
  6.赞美严冬之下埋藏着春的潜力。(议论、描写)
  7.抒写严冬之后的愉悦。(议论)
  8.冬天撤退了,不必再害怕,聆听鸟儿快乐的歌唱吧。(议论)
  9.严冬不能阻挡,春天不可抑制,生命总要舞蹈。(议论、抒情)
  10.新生的喜悦战胜害怕和残损。(议论、抒情)
  11.回忆冬之漫长、可怖,生命被摧毁。(描写)
  12.生命和死亡不相容。(议论)
  13.紧承上文,进一步抒写死与生的关系。(抒情、议论)
  14.丢掉悲哀,放声歌唱,感受新生活。(抒情、议论)
  15.从鸟儿歌唱中获得生命迸发的感悟。(抒情、议论)
  通过以上概括,可以看出文章的结构层次。第1至8自然段是作者写严寒还未完全过去时对鸟儿啼鸣的描写和思考。在作者的笔下,小鸟的啼鸣虽然含糊,虽然微弱,却充满生命的活力,给人希望。正是鸟儿这清越的啼鸣,宣告了冬天的离去,春天的来临,预示着新生活的开始。作者有意识安排了两次聆听。一次是“突然间,一个清晨,变化出现了”。一次是“冬天离去了,一个新的春天的世界。”两次聆听不是简单的重复。第一次鸟儿的啼鸣还是微弱的、艰难的,但却是勇敢的。第二次的啼鸣是在“每一个夜晚和每一个清晨”,这时鸟儿的啼鸣已经是“生机盎然”了,是“像泉水”一般悦耳的声音了。
  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从第9自然段开始,作者转入抒情和议论。对鸟儿的啼鸣作进一步思考和礼赞。9至11自然段礼赞春天不可抑制的生命力。12、13自然段思考生命和死亡不相容的关系,突出对新生命的赞美。14、15自然段是对鸟儿“向死而生”生存态度的赞美,作者充分肯定了新生命的价值。至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行文思路:“聆听→思考→礼赞”。理清了行文思路,看似纷繁复杂的文章就明晰了。
  三.深读探究层面
  通过以上层面的探究,我们对文章表达的内容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也验证了我们在整体感知层面的推测。但是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是否止于此呢?我们可以联系作者经历和本文写作背景再做更深层次的探究。
  劳伦斯,20世纪英国最独特和最有争议的作家,被称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劳伦斯的创作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影响,他的作品对家庭、婚姻和性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探索。其中对于情爱的深入描写,一度引发极大的轰动与争议,对20世纪的小说写作产生了广泛影响。劳伦斯生前曾抱怨,三百年内无人能理解他的作品。但从20世纪60年代其作品开禁之后,他立即成为人们最熟悉与喜爱的著名作家之一。他也是一位致力于揭示人性中的本能力量、对人性能够得到充分的自由发挥怀着憧憬的作家。他的散文是一个孤独者在他那个喧哗年代和骚动的文化氛围中发出的生的感叹。他曾说过:“我的文章是写给50年后的人看的。”他的文学作品的全部意蕴,用一句话来表述就是:人,要真正地活着。
  本文写于1919年。那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还不到一年。在那场战争里,十几亿人被卷入,几千万人丧失生命。整个欧洲一片废墟,满目疮痍,战争给欧洲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肉体和心灵创伤,战争的阴影在欧洲人民的心中始终挥之不去。
  了解这些资料后,我们再来回归文本。作者从大千世界中选择“鸟儿”来作为礼赞生命的切入点。文章没有止于对鸟儿啼鸣的赞美。作者联想到更多的生命状态“无论人们情愿与否,月桂树总要飘香,绵羊总要站立舞蹈,白屈菜总要遍地闪烁”。大自然永远蕴含勃勃的生命力。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又将笔触延伸到“我们”。作者说“在心底,泉流在涌动,激励着我们前行”。由此看来,作者表面是写鸟,本质上还是写人,写经受苦难的人。我们就不难理解“我们知道大地被窒息、被残害。我们知道生命的肉体被撕裂,零落遍地”这些语句的深层含义了。结合本文写作背景,不难看出,面对一战后人类如此惨烈的死亡,劳伦斯通过描写严冬消逝、春天来临之际鸟儿的啼鸣,表达了作者对生与死的思考和对生命神奇的由衷赞美,赞美了噩运下的不屈和坚强。鸟儿啭鸣的目的指向的是生命的欲望:创造新生而不是沉湎于死亡,鸟啼这一动物的本能行为由此获得了意义上的升华,启示人们要忘掉痛苦,勇敢站起来,珍爱生命,开始新生活。
  
  王湖,徐长征,教师,现居江苏新沂。

《鸟啼》主题的深层开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