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培养学生成为独立思考、锐意创新的人才,应该发展学生的辐射思维。当辐射的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的飞跃,辐射也就变成了创造。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多提问一些辐射性问题,因为这类问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想象力,学会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
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着力突破阅读教学的自闭性,力求跳出教材,多向发散,从而逐渐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那么如何由文本展开辐射呢?
一.从人物形象切入
阅读教学中,把握人物形象,要联系作品的环境和背景。同时,我们也应倡导学生用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去评价人物。
学《名人传》节选,贝多芬的勇毅令人叹服。仅仅了解人物还不够,如何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呢?教学中笔者让学生从“贝多芬是否算英雄”的角度评价人物,学生的观点见仁见智。有的认为是英雄,因为“真金还须火炼,这个‘火’就是‘灾难’‘挫折’,越能经得起火炼,越能显出‘英雄本色’”;有的认为不是,因为“只是罗曼罗兰的英雄,他没有沙场征战的悲壮”;有的认为生活中处处有英雄,只要这个人有爱心、责任心、坚强的毅力,不管出身如何,只要能够将自己的信念坚持到底,就是英雄!比如说洪战辉的事迹就是最好的证明!……“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随着对“贝多芬是否是英雄”的辨析,学生进一步比照自己的英雄观,从而深化了对“英雄”内涵的认识。
“横看成岭侧成峰”,个性不同,评价也不同,教师只有尊重学生个人的理解,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才能激发学生在阅读和鉴赏中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更有利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二.从谋篇布局切入
好文章,谋篇布局都会各有特色,让读者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与反思。教师可以好好利用这种期待与反思,展开思维辐射,拓展思维空间。
学习《孔乙已》,让学生接着鲁迅的文章继续写孔乙己,发挥想像力写出“孔乙己的最后日子”。同学们欣赏文学作品,并且有自己的阅读体验,从中获得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享受审美的乐趣。从阅读和鉴赏的内部规律来看,为学生的阅读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为学生的个性体验设立多种路向,展开思维辐射,能更好地激发阅读兴趣。
三.从主题立意切入
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认识作品的意义不但要看当时,更要看后来和现在,使学生对世界形成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我的叔叔于勒》的主题一直存在很多看法。这些看法近几年才逐渐得到认可。首先是金钱,家里人对于勒的评价、他们的一言一行、喜怒哀乐、恩怨爱憎,完全围绕着金钱转动,兄弟手足之情、姐姐的爱情都打上了金钱的烙印。其次,我们也看到小人物的悲哀,实在是出于生活所迫,万般无奈。为了避免生活更加穷困,为了避免女儿好不容易得来的婚姻不因此夭折,贫贱家庭百事哀。我们又怎能苛求他们呢?第三,小说不可避免地具有警醒世人的作用:看看于勒的遭遇,人啊,应该好好地生活,走正道才是正经。第四,文题“我的叔叔于勒”,让我们感到的是亲切、亲近,是一个与“我”有着密切关系的人的称谓。语文教师要淡化课程执行中的预定性和统一性,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要注重对话过程的再生性和多元性。不以有限的结论锁定无限的对话空间。这样,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将得到极大地提高。
对教材所选作品的感情倾向,评价可以不一。在课堂上我们应允许并鼓励学生联系文化背景对作品主题作出自己的评价。无论哪种人生态度,只要是积极的、有意义的,应该给予充分肯定。我们教育的目的不是使人千篇一律——“不拘一格”才是教育的宗旨。我们的学生应该有个性,有特色。社会需要的也是不同的人才。
张伟,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