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2期 ID: 157527

[ 彭治萍 文选 ]   

语文教学应将咬文嚼字进行到底

◇ 彭治萍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新教材的推广,在“创新教育和现代化教育”的口号下,不少语文教师纷纷与传统决裂,弃旧创新,于是我们的语文课堂“新”了“活”了:声光电化滥用,语文课成了电视节目;片面理解发散思维,听任学生天马行空;片面理解能力迁移,撇开课本闹革命;片面理解整体感悟,让学生花样读,嗓子练完脑子还没起床;为避残肢败解嫌疑,不给学生以必要的字词句分析,把语文学习神秘化。如此一来语文变是变了,新是新了,热闹是热闹了,但是课后学生却是一头雾水,语文也不叫“语文”了。
  语文,是一门依仗语言形式存在的课程,它要解决的重点就是言语的问题。字、词、句、段、篇是文本的客观形式,只要这个形式为核心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在教学中就不能准确把握语文这一特征,也不能有效的领会文本的思想,感受作者想表达的情感,得到美的体验。不否定语文的创新,但语文教学,还得将咬文嚼字进行到底。
  “咬文嚼字”本是个贬义词,指过分的斟酌字句,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但在我们语文课堂上,它是一种教学策略,诚如朱光潜所说:“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藉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咬文嚼字》)金代元好问也曾说:“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与张仲杰郞中论诗文》)古今中国文人已经把咬文嚼字的意义和作用体会得极其深入细致,可见,语文教学,有必要将咬文嚼字进行到底。
  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咬文嚼字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观察名家课堂实录认为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选准切入点进行咬文嚼字;二是运用可行的方法措施进行咬文嚼字。
  一.选准切入点进行咬文嚼字
  1、对文章关键词句进行咬文嚼字
  初中阅读文章较小学文章长了,难了,但安排依然遵循了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文章中都能寻到与课文中心相关,揭示中心思想和作者写作情感等关键语句。这些关键语句的有否把握,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课文整体情感和思想的把握。所以,把文中这类关键语句嚼透,是一堂语文课的头等大事。
  如《背影》,教学中可抓住“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句话嚼,先嚼词“最不能忘记”,一嚼学生立马能体会作者的怀念之情,再嚼“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为何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嚼出问题来了:“最怀念的是怎样的背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在字里行间是如何体现的?”于是乎文章的解读由此咀嚼开了,可谓咀嚼达到了提纲挈领之效。再如《老王》教学,抓住“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予以咀嚼,何为幸运的人与不幸者?他们之间该是什么关系?幸运的人为何会对不幸者“愧怍”?逐层推进,文章咀嚼由对人物的理解升华为对情感的把握,善良体察善良,甚而在张虹琴老师为代表的一群优秀老师咀嚼下学生自然将情感升华到了一个阶层对一个阶层的情感。
  2、对文章细节描写进行咬文嚼字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地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正所谓“虽是微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和盘托出,让读者欣赏评价。他对准确把握人物形象起着无以伦比的作用。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就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细节描写进行咬文嚼字。
  如《音乐巨人贝多芬》,常人更多了解他是乐圣,耳聋了仍坚持创作,是一个扼住命运咽喉的人,可对真实的作为人的生活中的贝多芬却知之甚少。教学可抓住文中细节:看了这几句话,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他喃喃地如同独语:“我的好灵魂!人家都当我是个厌世者,你们怎么会想到这个!在这里我孤零零地坐着,写我的音符——我将永远听不见音乐,但是在我心里发出的回响,比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美。我有时不免叹息,我真软弱……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悲剧是丧失了听觉。”细细咬嚼这些句子,一个耳聋的可怜的贝多芬展现在读者面前,先前描写的那个可以“担负起整个生命重荷”的贝多芬是给人的外在表象,它的内心其实是孤独脆弱的,这才是真实的平凡的贝多芬,他——耳聋的可怜,再想想这个可怜的他居然创作了如此的杰作——扼住命运的伟大也就不言而喻了,再联系生活实际,剥夺了“你”的最爱最需要你什么反应?感同身受,学生自然也就咀嚼出了一个生活中的贝多芬。再如《我的叔叔于勒》中: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三个短句,引导细细品味潜台词,注意加点字,学生在读的重音咀嚼里已经读出了深意:“我的叔叔”——我的亲人,“父亲的弟弟”——父亲应该对自己的亲弟弟予以照顾,“我的亲叔叔”——这是我的最最亲的叔叔,我应该认亲,多么亲近的关系,亲人啊——你们怎么可以这样对待呢?咬文嚼字中学生自然领悟文章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谴责。
  3、对文章看似闲散的句子进行咬文嚼字
  选入课本的文章都是经过专家的再三研究的语句精练的文章。有的文章中某些句子看似平淡无奇,却也总是为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服务的。抓住这些句子进行咬文嚼字,引导学生在细读中挖掘作者的用心,有利于学生更深刻的感悟课文。
  如《散步》开头:“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我的儿子。”不就是我们一家四口在田野散步吗?作者这样表达要达到什么效果?对这个看似无足轻重的句子引导学生咬文嚼字,于是对比咀嚼,改为“我们在田野散步:我,儿子,妻子,母亲”或是“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儿子,我的妻子,我的母亲”,学生立即发现一切以“我的母亲”为中心,于是一个尊老爱幼的温馨和谐的主题出现了。再如杨绛的散文《老王》中有这样一句: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老王过来不是要钱,那他到底要什么呢?仔细揣摩这句话,你就会发现,老王之所以要在临死之前给“我”送鸡蛋和香油,是要来感激一直以来对他的尊重和关怀。而作者却以自己的感受去揣度老王的来意,还以为把钱给了老王,自己内心就会好受些,殊不知此举已经在不经意间伤害了老王。这也是“愧怍”的缘起啊。看似简单,细细咬文嚼字却又嚼出一个主题来。
  4、对文章标点符号进行咬文嚼字
  标点的使用往往代表了作者的某种情感,是文本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要真正领会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就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去深入领会一些标点的特殊用法,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读懂文章的内涵,领会作者的意图,还可以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习惯。在标点符号的使用上,鲁迅先生可谓一个典范。例如《故乡》中的省略号也是无一处不蕴含深意,无一处不深入人物灵魂。且看:“这好极!他——怎样?……”“阿!闰土哥——你来了?……”两处标点完全相同,叹号,省略号的运用,引导学生咀嚼,两种不同的情即展现出来,一种是未见面应声而答的自然关切与期待,对儿时的留恋;一种是见面时的喜悦兴奋而又万语千言无从说起的复杂感情,神奇的雷同正是作者前后情感的对照。再加上“老爷!……”,叹号,省略号,一种未见面的期待——见面的复杂——见面后的隔阂刻画得形象真切,人物形象便也跃然纸上。可见标点的运用正是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再现。
  二.进行咬文嚼字的方法措施
  在理解探究过程中,我们要扣住以上那些细致处、关键句,反复读、慢慢嚼、细细品、深深悟,让学生与作者同喜同悲,教会学生敢爱敢恨,让理性的语言伴随感性的形象深深地扎根到学生的精神世界。可以用这样一些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咬文嚼字”。
  1、单刀直入法
  这是一种我们常用的一种咬文嚼字方法。“再读一读,这段话中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或“你是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
  2、欲擒故纵法
  当学生对句子中的某些重点词语或课文中的某些重点句子领会不到位,或者视而不见的时候,这时候,教师就可以采取这种欲擒故纵法,正题反问。
  3、比较对照法
  为帮助学生对文中某些重点词句加深理解,加深印象,老师对这些关键词句进行增、删、换比较对照咀嚼,从而体会词句的深意。
  4、拓展延伸法
  对于学生难于理解的文句,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换位咀嚼,对于有背景深意的文章更要根据文本需要延伸背景知识和作家相关经历予以咬文嚼字。
  课文犹如一碗米饭,狼吞虎咽,淡而无味。但如果把它含在口里,仔细咀嚼,便能尝到那丝丝甜意,让人回味无穷。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要将咬文嚼字进行到底,语文还得姓“语”,一个标点,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带领学生品味语言的奥妙,领略语文的魅力,咀嚼语文的味道,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变得精彩纷呈,我们的语文教学定会开出效率之花。
  
  彭治萍,教师,现居浙江上虞。

语文教学应将咬文嚼字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