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隐私》讲的是一个再老套不过的“外遇”故事,可作家却向我们展示了别样的视角,小说故意摈弃风花雪月的浪漫氛围的营造,直击人物命运,最大化地保留了生活的原貌,意在引领我们透过底层人们感情生活中无奈的美好,去体察一种社会趋势——传统道德在现代工业文明挤压下的异化、重组,从而使作品呈现出丰富的社会历史内涵和鲜明的时代气息。
女主人公麦穗与“我”在邮局汇款回老家的时候偶遇,他乡的陌生让两个老乡更有一份难以言说的亲切感,有意无意间,两人开始彼此靠拢,一种微妙而又温情脉脉的气氛慢慢浮泛起来。在一个国庆的晚上,酒足饭饱之后,麦穗醉晕晕躺在“我”的背上,热烈的举动明显透露出含蓄的暧昧,然而,“我”却在帮她脱掉衣服后抽身而去,暂时抵御了诱惑。“我”是个坦率的男人,坦言“我不是个品质多么高尚的人,也不是身体有毛病。”主要原因是怕麦穗是黄花姑娘,又怕对不起在老家“给我种田,喂猪,养孩子,苦劳和功劳都有的”老婆。正如“我”的表白,的确“良心不坏”。但这种建立在自我约束层面上的道德堤坝注定脆弱,隐隐地已显现一丝裂痕,只要经历一次风雨就必定崩溃,情欲的洪水将泛滥成灾。
故乡的妻子与眼前的麦穗使“我”陷入一种两难境地:忠于妻子,却承受情欲的煎熬;接受麦穗,却面对良心的拷问。“我”在道德与情欲中苦苦挣扎,老婆的出轨,彻底解脱了“我”身上的道德负累,给了“我”一个放纵自己的理由,心中的情欲迅速膨胀,于是“我”与麦穗的关系迅速升温,“我”不再压制自己,而是肆意地宣泄。麦穗在与“我”有了第一次后也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挣扎,但现实的需要让她接纳了“我”,于是麦穗与“我”在异地他乡组建了一个新“家”,开始以夫妻相称,生活在异乡的阳光下。这是一个奇异的“家”,虽然两人间也有爱的情感,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实的需要胜过爱。所以,麦穗从不关心“我”的过去和将来,也不喜欢“我”关心她的过去和未来。她只在乎现在,在于现在两人是否快乐。麦穗与“我”,就好比两只刺猬,为躲避寒冬而聚在一起,靠得太近,刺会伤了彼此;靠得太远,又不能取暖;只有不远不近,才能各得其所。
这是一个微妙而又极易破坏的平衡。从异地他乡的南国人前的卿卿我我,到回归故土的刻意冷漠,麦穗和“我”各自完成了一次华美的转身,尽管有一丝的不舍,分别的时候,麦穗一脸的泪水催出了“我”的热泪,让“我”心生无限怜惜,可是却只能以一句“别哭了,快把泪擦擦”来表达,麦穗的小声私语“忘了我吧”也提醒“我”直面现实。而促成这一切的,不过是故土与南国千里的空间距离,不过是长途汽车车上车下一天的时间历程。如果往深层次想,这实质上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农民工群体日益扩大,流动性大大增强的时代背景造成的。
在异地他乡,情欲战胜了理性,这是人性的释放;在故土老家,理性战胜了情欲,这是道德的复苏。
不要纠缠于他们的对家庭的背叛,我们要看到其中人性的萌发,人首先是自然性的人,其次才是社会性的人,我们不能撇开民工特殊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生理心理上的自然需求,简单地对其进行道德上的指责。而《我们的隐私》恰恰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解读文本。
小说的最后,当“我”从麦穗正宗丈夫的口中得知真相的时候,“我”彻底放下了最后的道德负累,麦穗与“我”从陌生走向熟悉,又从熟悉走向陌生;转身回家,凝望妻儿,妻子与“我”从熟悉走向陌生,又从陌生走向熟悉。“我”与麦穗之间、麦穗与丈夫之间、“我”与麦穗丈夫之间、“我”与儿子之间、“我”与妻子、妻子与儿子之间,都有着深藏于内心角落不可示人的隐私。在“我”的眼里、心中,这些隐私一一显形,也在大众的面前一一显形,从中折射出农民工这一社会底层阶层的普遍的生存、情感现状,至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作家以“我们的隐私”为题的深刻寓意,题目本身就是对社会的一个含义隽永的巨大反讽。当他们固守心中的隐私的同时,他们也是在竭力维护各自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那就是家庭与亲情,这是他们各自的道德底线。
何国勇,教师,现居湖北嘉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