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在闲暇之余,再次拜读了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联系今年刚刚结束的七年级班主任工作使我感想颇深。《品三国》同样延续了三国的精彩,三国的璀璨!如果我们从班级管理的角度出发,《品三国》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和利用。管理是需要技巧的,但所有的技巧最终都应成为“民主”的辅助策略。学生可以逐步学会“自己管理自己”。下面就谈谈由阅读《品三国》所悟的有关班级管理的几点不成熟的想法:
一.管理理念:以人为本,凸显人文性
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统一的管理才是班级管理的最佳状态。任何一个班级,学生都会有聪明与愚钝、听话与调皮之分,这种差别不自然地造成了班主任对学生情感的差异,并逐步形成对学生评价的思维定势。对听话的、自己看好的学生,就会多一些关注;对不听话的、自己不喜爱的学生,就会多一些挑“刺”,这样往往造成管理上的偏颇。班主任在管理中也就会把学生当作使用的工具,功利性强。长期相处学生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很容易导致班主任与学生之间“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的尴尬局面,班级管理也会一直走下坡路。相反,如果班主任能做到不用这种定势思维看待学生,而是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人格独立和个性自由,把学生作为班级管理活动的主体,增强学生自主、自律及民主参与意识,以情感人,就会使学生因感到温暖而把班级当作自己的“家”,因此班主任把“人文性”撒播到每个学生身上,那么学生们一定会更加亲近班主任,更加尊重班主任,从而创造一种良好、和谐、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二.管理策略:各有优劣,取长补短
《品三国》认为,核心人物的管理艺术直接导致了管理的结果,曹操的沙龙式管理,带来了集团内部的不稳定;孙权的兄弟连,使孙吴只光顾眼前,缺乏长远目标,没有发展;刘备的帮会管理,不利于新人的成长。他们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作为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核心人物,我们在班级管理中更应注意取长补短,智、情、义、法兼顾,这样我们才会在管理上严格与人性共存,不致于有所偏颇,影响了班集体的进步与发展。但在实际的班级管理中我们班主任往往会犯“大权独揽,事必躬亲”的弊病,凡事总喜欢自己一手遮天。事无大小总爱插一手。长此以往,就使得一部分想工作的班干部有心无力、做事畏首畏尾,同时又造成一部分不想多做工作的班干部乐得人浮于事,从而影响了班干部力量的发挥。长此以往,还会形成一部分班干部为迎合班主任的工作而阿谀奉承,另一部分班干部因为不满而对班级事务袖手旁观,普通同学则敢怒不敢言的后果。最终也必然造成班主任成为班级中的光杆司令,自己忙于班级中所有的工作,整日心力交瘁、疲于奔命,即使呕心沥血也收效甚微。
三.班级惩戒:赏罚分明,公平对待
正所谓军令如山,军中无戏言。《三国演义》中,马谡失了街亭,酿成蜀军惨败,诸葛亮最终挥泪斩马谡。其实马谡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诸葛亮平定南方部落七擒六纵攻心为上的建议就是马谡提出来的。在事情的处理中,事实上,同情马谡的人很多,为马谡求情的人也很多。今天,我们站在客观的立场来看待这个问题,马谡到底该不该杀呢?从治军的角度来说,答案只有一个:杀!没有办法。如果不杀,他日再有将领玩忽职守,导致全军惨败,折损大将与士兵无数,你是诸葛亮,你该怎么办?当然,你会认为班级管理与治军大不一样。并没有那么严重。但我们也有班规、班约,今天这位同学违规你碍于情面不处理,明天那位同学犯规你怎么办?后天呢?那你的班规、班约不成一张废纸,谁还会去遵守?如果我们在学生中作调查,他们心目中的好老师应该是什么样的?无论你在哪里作调查,“公正”这个品质大抵是逃不脱的。因为人要生活在复杂的环境中,像班级这样一个四五十人的大家庭,能得到公正地对待也自然成为每一个学生发自内心的需要。所以对犯错的学生,罚,还是一定要罚的!只是不能把犯错的学生一棍子打死,要给他机会,给他改正错误的机会。只有这样班级才会成为一个积极向上,有团结力、战斗力的集体。
陈仕新,教师,现居浙江苍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