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2期 ID: 157605

  

作文教学应注重学生资源开发

◇ 费彦芳 彭 静

  在作文教学这一块,大多数教师总喜欢拿高考优秀作文、满分作文说事,并以此为范例,引导学生学习借鉴,甚至模仿。这种教学方法固然无可非议,但是长此以往,教学效果将不会是最佳的。
  在这一点上,我很认同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此理论说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那么在学校里也没有所谓的“差生”的存在,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出色的。
  这样,表现在作文中的,就是有的学生长于说理,有的学生善于叙事,有的学生巧于构思,有的学生精于描摹,有的学生工于修辞……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就要寻求和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善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赏,帮助学生树立自尊和自信。
  所以作文教学中与其拿别人的作文说事,不如把自己学生的作文作为范例,来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并且以学生身边活生生的实例为范例,会让学生感觉真实亲切,让学生知道“传说”中的高考优秀作文、满分作文并不是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甚至还可以让学生向写得好的同学询问写作的心得,让学生交流写作的体会。这样既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又能创造良好的班级集体氛围。俗语说:“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同学间学会沟通交流,学会团结合作,学会分享,这也是制胜的法宝。
  在作文教学中,我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每一次作文训练之后,对于问题作文,尽量与学生面谈,指出其不足,给学生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有时候是与学生探讨,为问题作文找到改进的方向。
  比如写以“目光”为题的作文时,有个学生在开头给他的作文确定的基本主题是目光里充满爱,充满思念。重点记叙的是经过某工地时看到的农民工的情景,通过对农民工目光的描写,传达出农民工对亲人的爱和思念。但是写完这些内容后,在作文的最后两段,这个学生就换了主题,将主题改为歌颂农民工的奉献精神。这样的话,作文就很明显地被割裂成两部分。很显然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没能做到前后呼应,我给他指出毛病所在;而且不无惋惜地说:“你文章的前面有细节,写得很成功。但是结尾两段似乎游离于主体之外,到底是怎么回事?”
  学生告诉我:“因为写到这里,文章内容差不多写完了,似乎再也没有话可说。可是字数还达不到800,所以就硬着头皮往下写,写着写着,就换了主题,将主题改为歌颂农民工的奉献精神了。”我这才恍然大悟,接着我又诱导学生说:“其实,你可以歌颂农民工的奉献精神,但是得跟前面的内容联系起来,而且还要写到目光,写到那种充满爱和思念的目光。你想想这两部分该怎么联系起来?又该怎么写下去?”等了一会,我见学生没有回答,就说:“不急,我们都好好想一想,总会想到好的修改方法。其实,像你这样好的构思、好的生活细节,一旦出现就应该好好把握,不能轻易放弃。老师建议你好好修改。”学生本来认为这作文不怎么的(因为此前他的同桌写过一篇生活化的作文,被他否定了),见我这么说,他也很高兴,答应好好修改。后来在我的建议和鼓励下,学生作了修改,我又稍加润色。一篇体现学生悲天悯人情怀、关注底层社会、讴歌弱势群体伟大精神的佳作诞生了,得到了众多同学的肯定,后来还被校刊《守望者》的编辑老师看中,发表在校刊上。
  而对于作文中表现出来的好的一面,小至某一个用得恰当的词语、句子,一种修辞手法;大至作文的构思、立意等等。我总是在课堂中大声地表示赞赏,给予充分的肯定,来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点燃学生写作的激情。
  至于那些整段、整篇写得比较好的作文,则抽出时间稍作修改,再打印出来,印发给学生,并且给出专门的时间让学生细心品读,学习借鉴。有时还拿整篇写得比较好的作文到校刊投稿,不少优美的作文被校刊选中,发表。作文的被录用更能说明这些文章是不折不扣的好文章。这让学生相信,好文章不只别人能写出来,我们身边的同学也能写出来,我自己也能写出来。
  如果在作文教学中有效开发利用学生资源,那么总会有惊喜出现。惊喜正等待着你我去撩开她神秘的面纱!
  
  费彦芳,彭静,教师,现居湖北宜城。

作文教学应注重学生资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