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只能起到向导的作用,绝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怎样才能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和理念来实施我们的阅读教学,让我们的阅读教学更具实效性呢?
一.教师要解放思想,转变教学观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情感和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可见,阅读教学的结果就是看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形成怎样的创意思考,拥有怎样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
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一开始就想从阅读的对象中找到考试和升学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去死记硬背,这样的阅读教学势必会带有一定的功利目的性,从而会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引向僵化和人云亦云的误区。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解放思想,引导学生摆脱“单纯的功利”,从急功近利的短浅意识中解放出来,进入到作品所呈现的意蕴中,进行独立自由、个性化的阅读。这样,阅读才能既心入于境,又“超然心悟”,才能有独到的认识和感悟。如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就是他读宋词时结合自己的人生感悟读出的创见。他引用三句宋词来形容“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归纳的三境界,第一境界为求学与立志之境,此为“知”之大境界。第二境界为“行”之境界,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坚忍不拔。第三境界为“得”之境界,功到自然成。这正是在自由阅读中得到的丰厚馈赠。
二.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读透文本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是一道桥堍,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见面,不但会面,还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吻合。”教师正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这道桥梁探求文本的深层内涵,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获得独特的体验。所以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读透文本,走进文本。使学生与文本深入接触,用心灵去解读文本。
因此,任何读者理解到的意义都不完全等同于作品原来的意义,而且不同读者面对同一作品所理解到的意义都不可能完全一样。朗读感悟是一个立体感受、多元发展的过程。学生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经历了一个语言转化、情感体验、语感积累、多元智能发展的过程。所谓“有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人们又常有这样的体验:当读到一篇感人的文章或一个动人的情节时,往往会热泪盈眶或黯然神伤。为什么?那是因为阅读者带着强烈的阅读主体的个性特征,阅读时融进了自己独特情感、理解和体验。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一文时,学生初读课文以后,我要求学生在“一个 皇帝”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发表你对这位皇帝的评价。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很多:有的认为皇帝是一个愚蠢的皇帝;有的认为皇帝是一个聪明的皇帝;有的认为皇帝是一个不称职的皇帝;有的认为皇帝是一个爱美的皇帝;有的认为皇帝是一个爱慕虚荣的皇帝……对于这众多的感受和体验,只要学生能言之成理,教师就应该加以肯定,不能依照教师的“成见”,来个“一刀切”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相反在实际的课堂中许多时候还是老师讲解的多,学生体验的少,老师的讲解、体验(更多的是教参编者的体验)代替甚至破坏了学生的体验。如有位老师在上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有一个环节要求学生读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七自然段(摇着轮椅在院子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体验作者的感情,这段文字朴实真诚、通俗易懂,字里行间蕴含着“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之情,学生读得很投入,应该说已经和作者产生了共鸣,可是教师却在读得慢的同学一遍还没读完的情况下就叫停了,然后大讲文段内容和文句写法,如交代时间地点、铺陈排比……教师的讲解打断了学生的体验,使他们从心灵世界叫到现实中,破坏了原本已经形成的体验情境。
三.教师要做到评价及时、客观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展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以后,教师应采用恰当的形式及时、客观地加以评价,保护和肯定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精神。不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贻误时机,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学生互评。在评价过程中,学生的评价也是不可忽视的。学生互评可以使学生的思想发生交锋,碰撞出新的火花,又可以大大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自己展示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引起同学的重视和争论,本身就使学生产生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如在学习《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时,有位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以后提出:“钱塘湖春行”可改为“钱塘湖春游”(他把“春行”改成了“春游”),理由是这是一篇写春天景色的诗。这是该同学“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值得肯定。可问题一经提出,立即引起学生评价和争执。有的同学认为,“春行”说明作者路过钱塘湖被其景色所吸引而写的,如果改为“春游”说明作者是专程来游钱塘湖的,这样一改就与实际情况不相符了。有的同学又提出相反的意见。这样一来,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在评价和交锋过程中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也展示出来,可以说是一箭双雕。
2、教师评价。教师评价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激发和保护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评价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评价时不能“一刀切”。我们要培养的是富有创意的读者,不是人云亦云的听众。教师不应以标准化解读规范学生的理解,反对重讲轻读,重视自读自悟,主张学生自我解读,读出自己的个性和创意。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教师常常将菲利普夫妇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传授给学生,因为这对夫妇身上最能体现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但也有人指出,于勒作为课题和中心人物也可当作是主人公来处理。这是因为文学不是科学,它无法用严格的定理公式来证明。因而也就没有同一的标准的答案。学生对阅读内容的反应是存在差异的,我们不能用所谓的“标准答案”来评价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必须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出发,客观、公平地加以“裁判”。
第二,教师对“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必须作积极的评价,多鼓励,多赞赏,不要轻易否定,即使是学生不成熟的,有时甚至是幼稚的看法,都要加以保护和引导,不要求全责备。如在学习《童趣》一文时,为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教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把蚊子想象成白鹤,使平常事物变得美丽又奇特。当你看到满天飞舞的蚊子时,你会想象到怎样的画面?说出来大家听听。有的同学回答说“满天飞舞的蚊子像宇宙中飞行的星球”很显然,这个想象是很不恰当的,但面对全班同学,教师不能简单地对这位同学的看法加以否定,当然也不能肯定,这时可以“你的想象很有趣,下课之后我们再一起探讨,好吗?”来结束和这个同学的讨论。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阅读是一种由许多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的智力活动,又是十分个性化的认知行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积极追求有效阅读教学,珍视学生独特体验,促进学生个性自主发展,让学生真正地投入情感,创造性地理解文本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以达到语文要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真正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张大均主编《教学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论文学作品主题理解的差异性.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26)
方丽萍,教师,现居江苏宜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