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古今语言差异很大,文言文的教学是重“言”还是重“文?是上成古汉语的字词教学课还是上成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课?二者之间有无或有怎样的契合点?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能不思考。
1997年钱梦龙先生撰写了《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这是一篇探讨文言文教学出路的重要文章。文章指出:“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一言以弊之曰:有‘言’而无‘文’。”“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在基本上是“工具说”一统天下的时期,钱先生的话语一针见血的切中时弊。时隔六年,“人文性”已作为语文课程的性质写进了《课程标准》,“具有文学鉴赏能力”也已在《教学大纲》中成为一大教学目的,重视“文”已成为共识。十多年过去了,当年钱先生所谓的“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病”今天呈现的已是另外一种面貌:文言文中蕴藏的丰富情感,人文价值、美学价值被挖掘得淋漓尽致,脱离文本的架空分析屡屡可见,有“文”而无“言”。
人教社编审周正逹先生为人教版高中语文“实验课本”拟写了一个“编写说明”,其中将高一文言文的训练重点确定“认读”、“释义”、“解析”三方面,将高二确定为“释义”、“解析”、“鉴赏”,将高三确定为“解析”、“鉴赏”、“研读”。可见文言文的教学重点应在“语言”,而非“鉴赏”。原因很简单,文言文是“文言”这种古代规范书面语写就的,人们在解读文言文时,首先得扫清语言文字障碍,也就是做好“释义”工作。
北大吴小如教授在《古典诗词札丛》的“序”中这样说:
至于我本人,无论在课堂上分析作品或写赏析文章,一直给自己立下几条规矩。一曰通训诂,二曰明典故,三曰察背景,四曰考身世。最后归结到揆情度理这一总的原则,由它来统摄以上四总……,所谓“通训诂”,指对一处诗的每一字句都必须正确理解。如果连字句都没有弄懂,那么分析得天花乱坠也不会得出正确结论,还谈什么赏析?
是否有教师担心强调了语言基础,强调了对文本字词句的“局部”理解,会影响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整体赏读。张则桥先生在《格式塔理论对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启示》一文中指出:“一篇文章要讲清字、词、句等语言基础知识,又要传授文学文化常识,还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技巧、写作方法等等,显然零碎不堪,但无系统,细节和整体间的关系很难把握,常常会出现芝麻西瓜无法兼得的情况。”根据“格式塔”理论,整体的功能大于局部之和。一篇文章,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格式塔”,我们要遵循新《大纲》“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要求,通过“涵泳体悟”以把握作品的“内蕴”。但我们也应该清楚“整体”的把握不可能一步到位,必须通过“整体—局部—整体”的反复体味,才能达到目的。
二
那么,在文言文教学中怎样落实文言基础?怎样上好文言文呢?
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几乎无“师”不知,但走进我们平时的课堂,“满堂灌”现象几乎无“堂”不有。笔者曾参加江西省教育厅课题基地办在井冈山举办的第五届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研究高级研修班,有幸聆听了教育部基础课程改革领导小组专家、时任山西省教科院副院长贺斌老师的报告,他说的“名校成功的经验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犹如铿锵锣鼓时时在耳边回响,促使我们对文言文教学要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
(一)自主梳理字词句段
自主梳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课前预习。学生自读梳理的项目有:①生字注音;②通假字;③古今异义;④一词多义;⑤词类活用;⑥特殊句式;⑦疑难句段的翻译等七项,课前学生分门别类地整理出来,形成自读笔记,之后可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并在交流之后进行修正、补漏、评价。通过自读笔记的方式让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分类和积累,不仅符合文言文的学习规律,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归纳整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例如,“微”在“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句中是“隐隐约约”、“暗暗地”的意思。在“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中是“略微”、“稍微”之义。在“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是“如果没有”、“如果不是”的意思。而在成语“人微言轻”中则是“低下”、“低贱”之义。再认真分析“微”字的四个义项都和“少”的字义有或多或少的联系,这样这个实词的几个义项就不难理解和记忆了。
(二)合作学习共享成果
中学课本所选入的文言文一般都有一定难度,提前一两天布置预习,让学生在有限的课余时间内仅借助课文注释完成整篇文意的疏通其实是很不现实的。我们曾在某校高一重点班作过专项调查,以《勾践灭吴》(节选)为例,在一个小时内较好地完成预习并对预习效果自我感觉很好的学生仅占30%,70%的学生根本无法在一小时内完成整篇文章的文意疏通任务。原因之一就是可供参考的资料太少。查词典难以确定字、词、义。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尝试将文言文预习分成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将课文按小组进行切分,每个小组只负责一至两个段落的预习,通过校正反馈后汇总,形成完整的文言基础知识资料。第二层次是每个学生借助完整的资料再进行完整的课文预习。
教师收集各组提交的预习资料,仔细阅读校正、补充,这样就形成完整的预习资料。教学实践中,我们下发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直接印发讲义;二是通过教师个人网页或是学生拷贝后,借助电脑阅读(视条件而定)。学生借助预习资料后再次预习课文,疏通整篇文意,并要求做好疑难问题的记录,留待提交课堂研讨。
这样既保证了自主阅读,提高了学生文言文自主阅读水平,又不需花费太多的时间。由于互利共享,学生阅读兴趣得到了很好的激发。又由于任务明确,标准细化、量化,使得文言文预习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
(三)自主探究自悟重点
自主探究不像一般意义上的释词析句那样只求弄懂字句含义。它不仅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之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突出重点知识,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向深入。
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学生在理解字词句段的前提下,通过自主探究,有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全文写了几‘退’?”通过讨论,有学生回答:“全文写了二个‘退’,一是秦军‘退’,二是晋军‘退’。”也有学生指出:全文不止有二个“退”,应该有五个“退”:一是郑伯“退”——低声下气地求烛之武;二是烛之武“退”——由牢骚满腹的“无能为也已”到毅然“许之”;三是秦军“退”(关键)——“与郑人盟”;四是郑师“退”(隐秘)——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帮郑国守卫);五是晋军“退”——风云突变,晋文公忍声吞气,只好最后让步(有“不仁”、“不知”、“不武”三点理由)。教师引导学生细评课文,对后者予以充分肯定,并进而引导学生梳理全文思路与主题。有学生认为文章的思路是:“退”的背景——“退”的经过——“退”的结果。也有学生结合练习第5小题“以今天的观念审视这则故事”,认为除了“退”的背景、经过、结果,还有“退”的意义,并认为“退”的意义至少有两条,一条是于危难之中拯救了郑国。二是烛之武七十高龄时创造了人生的最后辉煌。学习这篇文章,启示我们,要学习烛之武的爱国精神,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不断砥砺自己,以至终成大器。
有了这样的探究学习,文章的重点、文言文中蕴含的丰富情感与德育、美育思想何愁不能被发现被挖掘呢?
王朋宾,教师,现居江西彭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