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2期 ID: 157546

[ 王彩娟 文选 ]   

研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开展

◇ 王彩娟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波利亚也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只有让研究性学习走进语文教学,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才能培养出时代所呼吁的创新型人才。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教育思想,更是一种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紧紧抓住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各个不同的侧面钻研教材,发现问题,展开讨论研究,把课堂变成为学生畅所欲言的论坛,研究性学习的场所。
  1、激发问题意识,使学生想探究。“学贵有疑”、“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正如一位美国学者所言:研究性学习应该定位为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学生去做的事,而不是为他们做好的事。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发现问题互相探讨、思考,获得直接体验,而不是教师授之以现成的答案。
  一位教师在上郦道元的《三峡》时,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提出疑问,结果学生共提出了二十几个问题。诸如①郦道元说“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这句话属实吗?②郦道元到底有无到过三峡;③“李瑞绿潭”怎么能出现倒彩呢……面对这些疑问,教师并未一一解答,而是让学生利用工具书或上网查找等形式自主探索实践。有同学通过上网向同学们介绍:“郦道元不仅到过三峡,而且其足迹遍布祖国各地,他将原书列举的大小河道137条扩充到1252条,还写了各地的风土民俗等”。有同学通过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知道了“互文”的知识。经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语文兴趣更浓了,不仅掌握了书本知识,而且还扩大了眼界。
  2、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能探究。语文研究性学习,意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教师所设置的问题情境一般分两种:一种是真实的,另一种是虚拟的。由于受教学环境的限制,课堂上所设置的情境往往是虚拟的。例如《答记者问》是一篇很枯燥的应用文,李罡教师在上这一课时以设置问题情境取代了长篇大论地讲解“采访知识”,把这一课上成一堂实地采访的研究活动课。
  二.在校本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校本课程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延伸,一方面它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它是指导学生进行问题研究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致力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可以开设“古典诗词欣赏”、“西方名著导读”、“影视作品欣赏”、“写作指导”等多种课程,在这些校本课程中,教师指导学生依托校本课程进行研究性学习,总结规律,写出研究性论文。
  如“比较迁移欣赏课”,可从以下方面引导学生。①不同作家的比较。如:李白与杜甫,辛弃疾与苏轼,鲁迅与朱自清等不同风格的作家进行比较研究学习。②同类课文对比,《虎丘记》与《满井游记》及《西湖》(一、二)(袁宏道)进行比较,《我与地坛》与《怀念秋天》作一比较研究。③不同类别的课文比较。如《荷花淀》与《老人与海》比较研究,看中西文化的不同。
  三.在课外活动中加强研究性学习
  首先,可根据文本,及校园热门话题等,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语文学科课外活动,提高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热情。如:围绕文本可开展“课本剧表演活动”。如初中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基本上都是小说:《孔乙己》《范进中举》《变色龙》《窗》等。学完该单元,可引导学生开展课本剧表演活动,提供学生活动的舞台,使他们在表演的过程中更深一步地对文本进行研究学习,真正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思想。
  其次,积极开展“网上语文”研究性学习。在信息化的今天,网络资源以它信息容量大而且速度快的特点进入了很多人的生活。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因特网资源,建立自己的网页,在论坛的自由对话,发表自己的习作。
  
  王彩娟,教师,现居江苏溧阳。

研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