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2期 ID: 157538

[ 陆晓燕 文选 ]   

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设计

◇ 陆晓燕

  记得一位特级教师曾说过:“在课堂教学中,师与生,生与生,人与书,讲与练构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如果仔细分析一下,这多向交叉的联系网络,使人不能发现,令人瞩目的一个聚焦点,那便是课堂提问。”好的课堂提问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有效方式,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如何来设计课堂提问这是值得每一位教师认真探讨的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呢?笔者的体会是:
  一.充分思考 深入理解
  教师每次提问后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是解决课堂冷场和卡壳的重要方法。我的做法是:
  ①巧用提问后的停顿。一般教师应在提问后过一段时间(时间的长短应根据问题难易而定)再让学生回答,以便让学生作充分的思考。
  ②注重学生回答后的停顿。回答问题后,学生可能还要斟酌、补充或改变答案,教师就应该停顿一段时间让学生充分表达后再作出评价和提示。停顿时间的长短要因学生答问情况而定。
  给学生适当思考的时间,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得到提高。
  二.铺设台阶 适当启发
  提问要先易后难,由浅入深,难易适当,层层递进。在学生思路不畅通或偏离问题时,教师就应该以启发点拨为主,特别是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可设计一些台阶作铺垫,化难为易,帮助学生思路起跳。如《爷爷的芦笛》一文中,爷爷曾对强强说:“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是课文的重点句,含义较深。如果要求学生直接说出其内涵必然会导致冷场或卡壳,针对这一点我在教学中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①阅读课文比较强强三次叫“爷爷”的话。随着环境变化强强心里有什么变化?
  ②“海边的孩子”到底是指谁?
  ③“海水”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的含义又是什么?
  ⑤通过课文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
  这样通过环环紧扣的问题预设,为解决问题铺设了道道台阶,学生沿阶而下,渐渐接触到问题的实质,深刻地理解了爷爷这句话的内涵:天下所有孩子都要在大风大浪中磨练自己,才能茁壮成长,将来才能成为祖国的栋梁。
  三.及时转换 改变角度
  学生答问“卡壳”时,教师绝不能简单地采取换人或直接说出正确答案的简单方法来解决,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可采取改变角度来提问,提出的问题应力求做到接近学生的实际水平,让学生明白教师要问什么,该朝哪个方向去思考。如《三袋麦子》一课教学时,当老师讲完这课时,教师问:“当你学完这一课,你认为小猪、小牛、小猴它们中哪个的方法最好?为什么?”话音一落学生争先恐后要发言,却都被“为什么”难住了,课堂上可能出现冷场,这时教师可改变提问的角度,提出更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教师可以改变一下问法:“下面大家来讨论一下,它们三个这样做的结果会怎么样?”这一讨论使学生的思维开启,展开联想。有的学生说:小猪做得好,他把一袋麦子做成各种各样的美味食品,每天吃得饱饱的,身体养得胖胖的,小猪的手真巧。有的学生说:小牛做得好,他把一袋麦子省着吃,直到冬天还有半袋麦子,做到细水长流。有的同学说:小猴做得才棒呢,它把一袋麦子种到地里,等到麦苗出来以后给麦苗浇水、施肥、治虫、除草,到了秋天收了一囤麦子,小猴才做得棒呢。同学们各抒己见,争论不休。这时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比较三种做法的优劣,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得出小猴的做法是最好的这一结论:小猴子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换来一囤粮食,人只有通过自己辛勤劳动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这样课堂上“卡壳”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既实现了教学目标,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热情鼓励 相机诱导
  在教学中由于少数学生对教师提出问题的答案把握不大,常常缩手缩脚唯恐被教师喊到,由于心理紧张,甚至会形成思维障碍,产生暂时性遗忘等现象。这时教师应以热情、和蔼的态度给以鼓励和诱导,如果教师能亲切的说一句:“你有不同的意见吗?暂时想不出来不要紧,先听听其他同学怎么说的好吗?”或是“你大胆些,说错了也没关系,老师不会批评你的”等等。这样既不会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又安抚了学生紧张的情绪,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让学生能平静的听取其他同学的见解,并等待再次发言的机会。
  当然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时,主要通过一系列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课文的中心意思。例如教《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我问学生:“课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学生说:“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回国时告别的一句话。”我问:“那么是对谁讲的呢?”学生看了第一段说:“是对阿妈妮说的。”再读第二段说:“是对小金花说的。”读了第三段,又说:“是对大嫂说的。”我问:“送别志愿军是不是只有这么几个人?”学生思路活跃了,有的说:“这是志愿军向朝鲜人民告别时说的。”有的说:“也可以是送别时朝鲜人民对志愿军说的。”这显然是认识上提升了一步。通过提问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活跃了思路,启迪了智慧,以引起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课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当然通过热情鼓励,相机诱导,课堂气氛更加高涨,每个学生都会举起自己的小手想发言,想说出自己的想法,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学好语文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陆晓燕,教师,现居江苏海安。

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