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断深化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我们的文学作品教学依然存在着一些教学上的误区:
一.重教化,轻美感
长期以来,人们都习惯于用“传道、受业、解惑”来界定教师的职能。而过于强调教师的“传”,使得学生学习总处于被动。在语文教学中,这种方式的不良影响表现明显,尤以文学作品的教学为甚。
一般说来,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作者娓娓道来他们对人生、对社会、对宇宙万物的感受、思考与探索。而我们读者则用心感受,在共鸣中感悟人生,在启迪中展望未来……然而,现在的文学作品教学却是,“文学教育在文学之上,建立了一套顽固、强大的阐释体系。它刻板、教条、贫乏、单一,它把我们与文学的联系隔开了,它取代了文学,在我们这个精神已经极度匮乏的社会里发挥着使其更为匮乏的作用。”①
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一部作品,只有经过了读者的阅读,才能算是一部完整的作品。但是,语文教师对“越俎代庖”的偏爱,让文学作品教学陷入了困境。一方面,教师口干舌燥的讲授;一方面,学生心不在焉的漠视。朱熹说过:“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而在语文教师老套的讲授中,学生的审美“味觉”逐渐失灵,审美情趣趋向丧失,而文学作品也变成了一堆枯燥的文字。
文学作品的教学应该是感而化之,而非教而化之。
二.重分析,轻体验
一直以来,学界对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论争没有停歇。虽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性质界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在中考和高考的重压下,不少语文教师仍然坚持将语文的工具性进行到底。课堂上讲风盛行,虽然不再是划段落写段意。但是,处处着眼考点的知识归纳与不加思考和消化的照搬教参,让语文课堂变得毫无生机。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当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但是,“庖丁解牛”式的课堂教学还占据着很大的市场。
三.重结果,轻过程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教师经常扮演着知识转换机的角色。语文教师有能力将任何文学作品层次分明地转化为知识点,并能毫不保留地灌输给学生。有一位教师在上《荷塘月色》时,他不是引领学生去感受美,欣赏美,而是先条分缕析地归纳写作特点,总结思想主旨,接着讲课后练习及进行考点训练。他就这样紧张而有序地完成教学任务。试问,这种不从个体审美体验出发去拥抱作品,而把全部精力用在传授知识上,学生怎么才能够打起上课的精神?哪个学生又会愿意走进阅读作品和学习语文的世界?
还有不少教师认为语文中考高考不考课本作品,他们对课本里很多优秀文学作品要么走马观花,要么熟视无睹。大把大把的教学时间都用在了做中考高考复习资料上。像这种“舍本逐末”,只重结果,不讲过程,极具功利色彩的情况,在农村中学很是常见。
著名教育家怀海特认为:“教育的过程像生活的过程一样,必须致力于指导激发,而不是增加一种预定的和没有意义的模式。”
四.重统一,轻个性
一直以来,我们都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说法,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我们应该提倡学生“读出自己”“读出味道”。但是我们却惊奇地发现,“一千个读者心中,只有了一个哈姆莱特”。
比如有的语文教师,讲《祝福》,就批封建礼教,讲《狂人日记》,则更是对封建社会发动总攻;讲《项链》,重点批判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讲《守财奴》,则肯定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但是,对于鲁迅作品中,鲁迅先生的人格精神,他忧国忧民的国民意识,他痛彻心扉的人文关怀,他疾恶如仇的是非观念;《项链》中,玛蒂尔德的勤劳与诚实、善良;都被“粗心”的语文教师给丢弃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我们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而独特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有个性差异,只有发挥学生的独特个性,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孔子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而进入21世纪的我们却还在用标准化的尺子丈量学生,要求学生,以致于应该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却“万马齐喑”。
为了进一步改进文学作品的课堂教学,笔者认为:必须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应该让学生直面作品,直接和作品交流,和作者交流。
一.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在文学作品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真正去感悟、品味作品,给学生创设一个特定的情境是必要的。或讲故事,或播放音乐,或提问设疑……因为特定的情境能够帮助学生较快地进入文学作品。文学作品里所蕴含的言、情、意、志、风韵、趣味等美感意蕴,学生在情境的感染下,能够更好进入作品,并和作品对话,和作者对话。
一位教师在上《荷塘月色》时,为了营造文中的意境,她选用了“神秘园”中的几段清静,略带一丝忧郁的曲子,并配合席幕容的油画《初心》制作了一个课件,在课堂上给学生营造了一个与课文较为相近的情境。上课时,老师一边播放着幽静之曲,一边和学生细细品味“荷塘里溢出的牛乳般”的月色。在音乐的渲染和油画的烘托下,学生们很快进入了作品的阅读。该教师就是借用了绘画和音乐元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清静而又略带忧郁的情境,给学生们品味作品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这堂课最后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情境的创设,可以给我们的文学教学带来更多的惊喜与回味。
二.提倡阅读,体验作品韵味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大量的阅读,不仅有益于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因为,大量的阅读,会让学生在品味和解读文学作品时多一份个性和自我,对作品意蕴的把握也会多一份从容和独特。
语文教师则更应注重阅读,加大阅读量,以提升自己的审美趣味和对文学作品的把握能力。教师只有达到艺术的审美,才能对作品做出正确的解读与鉴赏。文学素养的高低取决于阅读量的大小,而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学习则是一种长期积淀的过程。所以要带学生徜徉在文学作品的海洋里,教师必须大量阅读、深入研究,形成对文学的敏锐感知力,去真切感受作者创痛时的呻吟,愤懑时的呐喊,欣喜时的欢歌。
三.巧妙点拨,拓展想象空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巧妙的点拨不仅能够起到启迪思维的效果,还能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笔者上完莫泊桑的《项链》后,作了个迁移性发问:“项链失而复得之后玛蒂尔德会怎么样呢?”学生经过讨论,有的说玛蒂德尔乐极生悲,发疯了;有的说玛蒂尔德用项链所卖的钱重新过起了奢华的贵夫人生活;有的说玛蒂尔德想到自己的十年辛酸为的就是这串项链,幡然醒悟便把项链抛入塞纳河中,依旧过她的清贫生活;还有的说玛蒂尔德把项链拿回家后重新在镜子前穿戴起来,想重温那一晚舞会的幸福,但当她看到镜中的自己风韵不再,便颓然摘下了项链……在此基础上,笔者让学生写一篇《项链失而复得之后》的续写练笔。而从学生的优秀习作来看,笔者的点拨无疑开启了学生的想象之门。
四.品味语言,感受文学魅力
选入课文的文学作品大多文质兼美,比如《荷塘月色》,“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光”与“影”是黑白相间的画面,作者把它移植到了听觉上,好像听小提琴名曲一样,月光令人恬适而惬意,给人一种回味无穷的深遂美感。又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离别的伤痛,在潇瑟的寒秋,清冷的晨风和残缺的晓月中显得更加凄清,令人肝肠寸断……
如此优美的句子,课文里比比皆是,只要做一个有心人,就一定能品味到它的曼妙与雅致。
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认为,文学作品语言的学习,应该“感受美的语言,积累美的语言,品味美的语言,学用美的语言,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深化热爱语文的感情。”
什么时候,当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再是教师独自表演的舞台时,我们的课堂才会洋溢春天的气息;什么时候,当我们的文学作品不再是教师肢解的对象时,我们的文学作品才会因个性体验而焕发出生命的色彩。
刘杰,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09级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