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2期 ID: 157580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感悟

◇ 顾 涛

  何谓感悟呢?所谓感悟,是指人们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而有所感触,领悟到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具体到阅读教学和指导中,阅读的感悟是学生通过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说简单点就是意会。它是学生进一步对阅读对象获得理解,展开综合分析,并达到应用的前提和基础。
  感悟的获得,是通过感受主体学生自身才能达成,它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够获得的,只有通过让学生自身去潜心阅读文本,去咀嚼品味语言文字的内涵和情感才能实现。因而,在语文阅读教学和指导中,教师首先要对感悟的特点有深刻的认知,才可能真正落实对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也正是因为感悟是一种心理过程,看不见,摸不着,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被大多数教师所忽视。同样是教学生读书,注重感悟能力培养的教师教出的学生往往理解能力就要比不重视的强,也许一段时间内是看不出来的,但是久而久之,优劣就会显现。
  那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达成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呢?笔者通过多年在语文阅读教学与指导实践中获得的一些体会,谈几点看法。
  第一、感悟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心理过程,不能孤立割裂地去展开所谓的感悟教学,它是一种需要长期注意和培养的能力,因此,应该渗透到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学生阅读的过程,更需要特别关注。这是一个认识层面的问题,认识到这一点,对于一位初中语文教师来说无疑是重要的。
  第二、感悟的达成,需要学生有良好的语感,语感好的学生,感悟能力自然会更强,而语感的培养是可以展开训练的,因此,在初中阶段,不能放松学生语感的培养和训练。至于如何展开语感的培养和训练,我想不同的教师大多有各自不同的方法,在此就不赘言。
  第三、感悟是一个领会的过程,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安排适量的时间,让学生去仔细阅读,体味,一些教师在课堂中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片面追求课堂容量,往往很少给学生预留品读与思考领会的时间。另外还有一些教师一旦遇到学生有不能体解的地方,就会立即展开分析讲解,这无疑就剥夺了学生去感悟的可能。其实,我们大可以在那些值得让学生去认真感悟的地方,多给学生一些时间,放手让学生去读,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第四、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多课外阅读的机会,让学生在有兴趣的阅读中去加强对感悟能力的培养,我们现在的一些学校在指导思想上有一个误区,太关注学生读了什么却往往忽视了阅读本身。片面地认为学生应该读与高考有关的功课,而不重视甚至禁止学生去阅读他们自己感兴趣的读物。殊不知这是对学生文本阅读兴趣的扼杀。初中阶段,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正是学生好奇心求知欲成长最旺盛的时期,一天到晚逼着学生读所谓必考科目,事实上是适得其反,而最大的遗憾就是失去了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大好时机。
  第五、应在适时指导学生阅读的同时,有针对性地组织一些学生的交流讨论活动,教师也可参与其中。这有利于学生思想的碰撞,引入加深或者修正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的感悟,甚至可以把这些感悟上升到理性,形成更高层次的认知。
  第六、对于学生感悟的结果,教师一方面要有宽容的态度,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应该充许学生在适度范围内存在多种解答;同时对于实在感悟出现偏差的同学要鼓励、引导和启发,为他们进一步创设感悟的情境,促成他们感悟能力的成长。
  以上几点,主要是从认知的层面上谈的一些体会。从操作的层面来看,教师利用有限的阅读课教学指导,对加强感悟能力的训练应该是大有作为的。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所谓感悟,“感”是前提,“悟”是结果,通过充分的“感”才能达成可能的“悟”,因此,教师在指导过程中的作用点应放在为学生创造和提供“感”的条件上,为学生“悟”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在阅读课教学过程中,除了语感的训练之外,也对如何在阅读课中培养学生感悟能力作了一些探索,提出来请方家指正。
  一.精选片断 适度启迪
  在布置阅读文章,给出充分时间的基础上,教师也要对阅读文本有充分的理解,同时针对学生在阅读中可能出现的难点,精选片断,适度启迪。为学生感悟能力的发展提供帮助。例如在小说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知往往是零碎的,不能全面把握。我启发学生,围绕一个人物从全篇中收集人物描写的信息,对人物形成更全面准确的理解。比如在学习小说《范进中举》一文时,我提出让学生分析胡屠户这一形象。开始,一些学生把胡屠户说成是凶神恶煞,这显然没有注意到后文中这一形象的变化。我提醒学生从全文中把有关胡的几处描写结合起来分析,学生很快对这一形象有了全面的比较立体的概括。在这样的经验面前,我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感悟到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应该建立在充分利用全篇材料的基础上展开。我感到很有收获,因为学生在这里还感悟到了更深层的分析方法。
  二.创设情景 触发联想
  对于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感悟的难点,我尽可能让他们去寻找线索和头绪,但是也有一些时候,叫他们动笔把读到的内容用图画画下来。特别是古典诗词的阅读,这一招很好用。古诗中有很多写景抒情的篇目,有些课文前面有插图,没有插图的可以让他们自己画图画,学生很有兴趣,通过画图,很容易触发联想。平时在教授散文以及古诗的时候,有关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学生不易分辨,我叫他们先根据文字画画,能画出来的就是描写,能连缀起画面过程的部分就是记叙,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是抒情,评价画面如何的部分就是议论,学生很容易领悟。另外,对于虚实,也可以通过让学生画画的办法来启发学生领悟。有了这样的经验,学生在自己读的时候,大多能对同样的内容形成感悟。
  三.角色尝试 促成感悟
  角色的尝试,可促成学生的感悟,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或读,或演,设身处地,能更好地领会文章。一些人物形象分明的散文、小说和诗词,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戏剧就更不必说了。在学习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一课时,我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开始学生的表演很随性,有些学生甚至有即兴的发挥。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我默许了这种表演。而在开始分析人物形象时,我要求学生再分角色朗读,并对一些学生的朗读作了一些辅导,有些对白,要求学生反复读,讲出大家满意的效果,我没有刻意强调哪句台词应该怎么读,但是我发现慢慢学生会对一句台词怎么读有要求,我知道,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感悟,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会适时地问一些学生,为什么要这样读?他们往往能给出精彩的理由。我想,在这种潜移默化中,他们的感悟能力是在成长的。
  四.组织交流 适当拓展
  组织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写一写心得,老师可以事先帮助学生选定一个主题,然后开展讨论,老师要注意掌控讨论的进程,因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开始是不太在乎条理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适时的时候有所深入。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杜甫的《春望》一诗时,我要求学生根据文下注释,认真朗读,然后对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写一段心得,然后讨论,学生在发言中大多能指出作者对国家处于内乱,前途堪忧的感伤,也能感悟到自身漂泊的辛酸。他们的讨论大概在这样两个观点之间来回兜圈子的时候,我想我应该要干预一下了,我小结了这两点之后,问学生还有没有其它的想法,作者的思想感情还有没有更丰富的体现呢?我要求学生再读,并启发学生要从更开阔的层面上去理解,结果有学生想到了杜甫此时已是年事渐高的老人,由此感悟到他内心深处还有一层因理想难以实现而时光流逝的感伤。
  重视对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其实是对学生语文素养质的重视与构建,感悟能力强的学生必然会更具悟性、灵性、个性和创造性,在未来的学习与工作中必然更具潜能。
  
  顾涛,教师,现居湖北赤壁。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