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能力是语文素养中基本能力之一,阅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发现信息、获取信息、理解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阅读能力的培养,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前提之一。但是,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一份份语文试卷发下了,失分的多是现代文阅读,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亟待提高。鲁迅先生回答写作是否有诀窍有一段话,他说:“写作没有什么诀窍,如果有的话,写作不是可以世袭了吗?大作家的儿子不也成为大作家了吗?”同样,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没有什么诀窍,教师要依托课堂教学,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用心感受去素读、细心感悟去精读、注重积累去品读、掌握方法去研读、去伪存真去泛读,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用心感受去素读。何谓素读?就是不借助任何辅助而自己用心领悟文章内涵的阅读。用心去阅读,就会与作者、作品同呼吸共命运,为作品中的人物喜而喜、悲而悲,从而领会作品的真谛。如果作品提供给你的基本信息都没有接受,那就更谈不到作品中哪些需要你补充、完善的空间了。所以说,用心灵去感受是个感情问题,也是个读书技巧问题。只有入境,才能与作者作品有同感,才能领悟作品的美,才能产生思维灵感的火花,才能柳暗花明豁然开朗,才能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妙感,才能得到美的陶冶、读书的愉悦。
二、细心感悟去精读。读书有很多方法,精读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最基本的阅读方法。精读,用古人的话说就是“熟读玩味”,也就是放慢速度、反复咀嚼。陶渊明说他“好读书,不求甚解”,对此,我不敢苟同。一篇好文章,一部好著作,是作者呕心沥血的结晶,甚至是一生的感悟,怎容得一目十行?它是需要我们细细咀嚼、慢慢品味的。品味它的用词之精,用语之妙,一字一句都不可放过,这样才能够把握作者的思路、脉膊、思想、作品的主旨,也只有这样,才能读懂、读通、读透文章。
三、注重积累去品读。读书要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中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都不丰厚,但要循序渐进的有意识有目的地去积累,要想读书取得较好的效果是离不开这两个积累的。阅读塞万提斯的著名长篇小说《堂吉诃德》,不同年龄层次的读者阅读感受是不同的。少年读《堂吉诃德》觉得可笑,中年读《堂吉诃德》值得深思,老年读《堂吉诃德》则潸然泪下。为什么呢?这就是阅历使然,也就是生活积累使然。生活的积累须一天一天的积累,它不是可以单纯靠知识积累弥补的。
四、掌握方法去研读。现行语文教材由于受篇幅、课时等原因的限制,阅读量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范文比较少,所以,教师要精心备好课上好课,让学生掌握阅读某一类型(或某种体裁)文章的方法技巧。这也是人们常说的“授之以渔”。在课堂上,教师可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感悟。学习一篇文章,可引导学生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这样可以锻炼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这篇文章有哪些精彩的语句段落,这样可以锻炼学生赏析、借鉴的能力;这篇文章的结构特点是什么,这样可以使学生提纲挈领地把握文章;这篇文章的立意主旨是什么,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领悟作品的内涵。只有这样,这篇文章的精华才能被汲取,这篇文章也才会从具体意义上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指导学生以这一篇文章为例,掌握这一类文章的阅读方法,举一反三,久之,学生的阅读能力必能提高。
五、去伪存真去泛读。“多读书,读好书”这是著名作家冰心的一句话,我们不妨也把它作为提高阅读能力的一种方法。你读了多少书,你读了多少古今中外的名著?叶圣陶先生在《苏州园林》中说的一句话,或许对我们有些启发,“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这个“阅历”就是你的知识储蓄量。没有一定的量的储备,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不会有奇迹发生的。没有哪位大师金口玉牙指点迷津,你就一下子掌握了阅读的本领。著名作家余秋雨说:“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生命的质量需要锻铸,阅读是锻铸的重要一环。”
史秀娣,教师,现居江苏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