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2期 ID: 157601

[ 武 宪 文选 ]   

习作创新的有效策略

◇ 武 宪

  一.准确把握“习作”特征
  “习作”与“写作”有很大的区别。首先,习作是写作的最初阶段,其本质是“练笔”。《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习作的方式、目标等做了明确的规定,只要比较“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就行;其次,习作是生活的需要,如同衣食住行一样,生活需要什么就写什么,只要“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就行;第三,从“写话”起步,到“习作”,再到“写作”,这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写作是习作进入较高层次后的一种比较成熟的作文行为。
  二.准确定位习作“创新”的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习作与写作虽然是作文的两个不同阶段,但性质是一样的。习作本身是创新的过程,对小学生来说,习作“创新”肯定与专业人士的创作有着本质区别。习作创新是指习作中“点点滴滴的新尝试”。所谓“点点滴滴”就是指学生在思想、方法、过程、结果等方面进行的局部的或微小的求变求新,不是“整体面貌”的“焕然一新”。比如,一位老师教学生写话,出示了这样一个范例:我爱妈妈。结果学生写出来的话与老师的范例在语气、结构等方面有所不同:“妈妈,我爱你。”“我很爱我的妈妈。”“我爱你,妈妈。”这些局部的或微小的变化,正是学生创新的表现。我想,有了这样通俗的认识定位,我们的学生才敢在“创新”这个时尚的理念中付诸行动,并有所收获。
  三.灵活运用有效策略
  “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有效”既要体现出实现了预期目的,又要有好的效果。
  1.写作内容生活化。“生活化习作教学”也是一种理念,不是一种方法,其目的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习作,在学习习作的过程中更好地生活。
  生活化习作教学的基本模式应该是“深入生活——摄取习作素材——语言表达”。
  深入生活。学生天天在生活的情境中成长,但学生对身边的生活并没有有意识地观察、了解、领悟。深入生活,就是要把无意生活的状态变成有意生活的状态,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到自己生活的环境中重新观察山水风光、重新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重新认识故事的发展过程、体验生活的情趣等。
  摄取习作素材。生活本身的内容并不是习作的素材,要把生活的内容变成习作的素材,还需要学生带着浓厚的情感在大量的生活情境中有针对性地选取习作所需要的材料。学生对生活越深入,寄予的感情越浓厚,习作时的素材就越丰富,越具有典型性。
  语言表达是习作最后的一关,也是最难的一关。小学生作文的难点不是“写什么”内容问题,而是“用什么词句写”的语言问题。他们把自己要说的话写到纸上时常常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选词选句,促进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换。人类学习语言的过程是认知、模仿、习得的过程,习作能力是一种最富动感的显性能力,它的培养必须依具体的表达实践。
  2、语言表达个性化。个性化语言是一种原生态的语言,是一种本能语言,在共性的基础上,出“格”即大胆创新,不拘一格,才能出彩。“艺术是靠征服而存在的,它不是以迎合而可怜地活着。”(贾平凹语)要征服就要创造,创作之所以是创作,作是第二位的,创是第一位的,一切无定式,如夜间行走,如湖里荡舟,创造必须自由,“随心所欲不逾矩”。艺术的秉性是随心所欲。例如钱钟书有许多精妙出“格”的比喻句,如“她的脸黄而胖像刚擦油的黄皮鞋”,“老头一谈恋爱,就象老房子着了火,烧起来就没有救”,“她的眼睛很小,但是很有神采,不像有些女人的大眼睛,象政治家的空头口号,大而无用”。又如沈从文用词出“格”:“他们把感谢和会意安置在微笑里。”再如鲁迅使用出“格”的句式:“日本摩托车,轰隆隆,过来了一辆,又一辆,又一辆……。”回过头来看学生语言,四平八稳、波澜不兴、毫无创新。究其原因,主观上是怕别人不理解,屈服于共性;客观上是由于阅读量与生活阅历欠缺。出路唯有还学生予自由,引学生予创新。
  
  武宪,教师,现居甘肃会宁。

习作创新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