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2期 ID: 157571

  

关于提高盲校课堂教学效果的思考

◇ 刘 凤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规律,采用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既定教学目标。学习效果不仅表现在双基上,而且表现在智能上,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维方式的发展。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堂教学应该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盲校的课堂教学应结合自身的特点,把握学科特点,以新的理念,新的方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盲校的课堂教学怎样才能做到更“有效”?我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
  第一,根据视障学生特点,精心备课。
  教师应根据视障学生特点,课前认真钻研教材,把握课文重点、难点,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过程。如,盲文教材中,“扼死”和“饿死”是完全一样的,如果教师不考虑视障学生的特点,就会忽略这一点。“为了顺利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一个教师应当掌握深刻的知识”(赞科夫)。深刻并不意味看懂教材,而是看穿、看透,挖掘教材的精髓。教师把教材钻得深,道理悟得透,讲起课来就简单,也能讲在点子上。正所谓“一语破的,一语解惑,一语启智,一语激情”。教师一句精辟的话,常使学生萦绕于脑际终生难忘;一个生动的比喻常使学生抓住知识的关键而茅塞顿开;一句幽默的批评常使学生放下包袱又惭愧不已。言不在多,贵在精当;语不在长,贵在适时。一位科学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科学的秘密就在于把复杂的东西演变成为若干简单的东西。教师把课上得简单,是一种智慧、一种艺术、一种能耐、一种境界,它决不是把教学简单化了,而是艺术化了、精良化了、高效化了。教师对教材钻研深刻,上起课来就会微言大义,发人深省,学生听起来轻松。同时,教师对教材要独具慧眼,有真知灼见,能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独创性是思维最宝贵的品质,任何新见解、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都是独创性思维的产物,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源于教师的独创性思维。独到的东西总会给人特别的、难忘的印象。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出最重要的来讲。”教师不仅是他那一门学科领域的专家,还应博览群书。这样讲起课来才能纵横捭阖,旁征博引,妙趣横生,见地别具,吐语不凡。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在汲取人类文明史的丰富营养后,厚积薄发出来的艺术“精品”,能让学生收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奇效。对于视障学生,我们还应尽可能多地准备一些实物教具,让学生动手触摸,充分感知,获得真切的感受。
  另外,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改进教学手段提供了机会,为教师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创设情境提供了有效手段。我们要结合视障学生实际,充分利用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于一体的优质网络资源,编制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减轻学生负担,激发学习兴趣,改变传统教育单调的模式。全新的信息资源便于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案里我们备进去了,课堂上再现出来,这样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记忆等方面有很大促进作用,活跃了课堂气氛,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第二,立足视障学生本位,创设情境。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在轻松的氛围中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在情境中学习往往会收到意外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策略,创设情境,如把音乐、古诗、游戏、表演等形式纳入课堂。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愿,每个问题都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如讲《我们也要当红军》时,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什么是草鞋?什么是包袱?”对于新世纪的孩子,“草鞋”、“包袱”根本就没听说过,如果老师只是一味地讲,而不从学生角度出发,这两个问题很可能会被忽略。目前,盲校教材普遍套用普通学校的教材,忽视了盲生的特点,致使盲生在学习和训练时因循守旧,这就要求我们抓知识的整体结构和课文内部的相互关系,不必纠缠于细枝末节,给学生留下一定思维和想象的空间。如学了《骄傲的孔雀》后,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孔雀听了花喜鹊的话后会怎样呢?”让学生自由想象,自由发挥,无需苛求标准答案,学生在思考过程中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有效的课堂教学应重视教学过程的探索性,重视教学中师生的交往和对话,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全面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乐园,所以要善于营造一种追求真理、崇尚学问的精神氛围,让学生在这样一种精神氛围中接受文化的洗礼和熏染。
  第三,张扬视障学生个性,发挥特长。
  有效的课堂不是机械生产整齐划一的脑袋,培养的学生是鲜活而富有创造力的人才。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重新诠释着教育的本质。“教”应向“学”转移,真正从实际出发,使学生能学有所获。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得好:“……教师的任务是使学生身上那些意识的东西成为自觉意识到的东西,而学生通过不断地向教师提供新鲜的经验,提供能够从本能中吸取能量的象征,反过来也扩大和拓展了教师自觉意识的领域。”这就为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给学生一些自己选择的权利;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给学生一个自己寻找答案的问题。事实上,学生只有敢于质疑和批判,才能善于创新和超越。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所强调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应成为楷模。一堂好课,因为有学生的参与而变得实在,也因为有学生个性的张扬而变得精彩。在听课时,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往往不是老师的教法,而是学生的回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有全新的教育观念,面向所有学生,发展每个个体的个性,鼓励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
  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关键要解决好让学生想学、能学、会学、学好这样一系列问题,使学生这个主体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使教和学的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相互适应,并能取得最大效益和最佳效果。在教学活动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增强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又能还学生一个快乐轻松的童年。
  
  参考文献:
  1.罗英锡,《让研究性学习渗透于劳技教育之中》,《现代特殊教育》
  2.曲学利、汪海英,《网络在北京市残疾人教育中应用的现状和对策》,《中国特殊教育》
  3.范荷树,《引导盲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现代特殊教育》
  4.张宁生,《明天更美好》,《人民教育》
  
  刘凤,江苏扬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

关于提高盲校课堂教学效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