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2期 ID: 157596

[ 王锦起 文选 ]   

作文创新思维的启发与引导

◇ 王锦起

  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往往更多地教给学生写作方法:如何审题,如何构思,如何安排结构;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虽然基本懂得了文章的行文规律,写出了比较规范的文章,但却是千篇一律的,即模式化的文章。这样的文章缺乏生气,缺乏灵性,缺乏个性的创意。那么,如何才能使文章有新意,使之选材新、立意新、手法新呢?
  一.阅读教学中相机诱导,触发创新思维
  常言道:“学以致用。”我们学习古今中外的典范文章,就是为了领会其精妙的构思,独辟的见解,深刻的主题等,使之潜移默化成为自己的东西,并灵活运用。《沁园春·雪》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两首诗词同是写“雪”,但构思、立意却相差甚远。前者描绘了一幅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的“北国雪景”图,抒发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后者想象奇特,描写了边陲特有的“胡天飞雪”图,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通过这样的比较阅读,学生感悟了即使针对同一题目、同一题材,也应该选取最好角度,写最能表达自己心声的,最能反映自己思想的作品。
  借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雪”为题,多角度思维写一篇散文,揭示出“雪”的特征。学生就运用多向思维得出了不同的主题:赞美雪的洁白无瑕、一尘不染的品质;赞美雪的温暖大地、滋润万物的奉献精神;还可以鞭挞雪的虚伪懦弱——以洁白的外表掩饰世间的污秽;鞭挞雪的冷酷无情,它所到之处千山枯寂,万木萧条……如此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就会解放学生束缚的思想,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指导学生仅仅领会多侧面、多角度、多方向思维是不够的,还应该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容产生联想和想象,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全方位思考。韩愈的《马说》通过批判封建统治阶级不识人才来谈论“人才被埋没”的问题。而人才问题在我国依然存在。教师应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充分发挥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多向思维来谈“人才”问题。当今社会,“人才”怎样才不被埋没?一些同学认为:是千里马,就去跑就去奔;是人才,就应该敢自荐,不必缩手缩脚,否则自误前途。而另一些同学则反对:是金子在哪里都会闪光,是真正的人才无须自荐。“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不就是明证吗?更有敢言者,见解不凡,他们认为现实社会中一些领导虽认得人才却不用之,怕危及个人的利益,使得人才外流,造成国家、企业的浪费……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教师的启发引导,使课本上的内容得以扩展。不仅触发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而且联系自身直接、间接的生活经验发现了自身的潜能,做了创新思维的尝试。
  二.写作教学中适时点拨,强化创新思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要认知事物,就必须多侧面、多角度、多方向观察和思考。但是,中学生的思考方式常常是直线型、单项型,对事物的看法呈平面状态,所获得的认识也只能是事物局部的表面的现象。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必须加以引导、点拨,改变其思维的局限性,变单项、直线为多项发散型,使其思考方式由平面向立体转化,进行多向思维。
  例如要求学生谈“蜜蜂采花酿蜜”对自己的启示。很多同学都谈到了“辛勤劳动才能有收获”这一主题。这是很简单平面化的思维,这时教师就应适时点拨:蜜蜂采花酿蜜虽行程远,终日忙碌,但别忘了蜜蜂需要采多种花蜜,才能酿出佳蜜。另外,蜜蜂酿蜜也是分工的不同;还有蜜蜂酿蜜如此辛劳,那它自己又能享受多少呢?……经过老师的引导,促使学生的思维发散,引伸出多个主题:做事须博采众长;才能来源于广博的知识;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社会分工不同;不论做什么,都应立足本职工作,不应该三心二意;社会需要奉献等等。这样学生就能确立自己认为最有必要、最有把握的议论角度,写出的文章就不会千篇一律,而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要鼓励学生作文不拘泥于以往传统的思维模式,要敢于设想,求异思维、创新思维,因为创新思维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而且能够发展学生的智力,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
  
  王锦起,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

作文创新思维的启发与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