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2期 ID: 157555

[ 王秀云 文选 ]   

精彩导入实现课堂增效

◇ 王秀云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应如何导入呢?
  一.导入设计要激发学生兴趣
  精彩的课堂导入是创设良好课堂氛围的重要环节,可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使其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如教学《白杨礼赞》,我就这样导入:
  现在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当你置身于茫茫沙漠中,或跋涉在荒凉的黄土高原上时突然发现一排倔强挺立的充满生机的白杨树,这时你的感受会怎样?有一位大作家在黄土高原上看到白杨树的时候,就用散文来礼赞白杨树。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赏读茅盾的《白杨礼赞》,看看他在抗日战争的峥嵘岁月中是怎样礼赞白杨树的?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样的导入,创设了一种愉悦的情境,使学生的大脑和整个神经系统处在良好的状态,有利于他们进入到积极的状态中。
  又如教学《卖炭翁》一文,时值雪止天晴,教师走上讲台便说:
  同学们断断续续、飞舞了近一周的雪花停下了。今天,阳光照耀,天气暖和,是我们盼望多日的好天气。但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穿得十分单薄的老人,却不喜欢这样的天气,总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他,就是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板书课题)。卖炭的老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常心理呢?
  教师抓住天气突变这一特殊情境,即兴应变,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导入新课,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导入设计要直切教学内容
  导入的作用无非是要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提高学生的有效注意,让学生迅速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因此,导入的设计有时就不必过于追求工巧,不能干买椟还珠的事,一些虽然简单但直切教学内容的导语其实是不错的。如下面《山中访友》一课的导语:
  唐代诗人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广为流传,同学们会背吗?(生背)诗人到山中探访的是一位隐居山林的名士。今天,我们要学的《山中访友》一文的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又是谁呢?——现在,就让我们打开课文一起去山中看个究竟吧。
  这个导语非常朴实,它的可贵之处在于不是简单地导入课题,而是导入了新课学习研讨的内容,引导学生去整体感知并概括课文。
  三.导入设计要增加思维含量
  好的导语应该用思维含量很高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它甚至可以贯穿整篇文章的教学,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不时回应新课导入时留下的困惑。好的导入不仅能为一节课、一篇文章的学习创设情境,甚至波及到一个单元或是一种文体的学习。譬如下面的《幼时记趣》一文的导入就很有特色。
  教师课前为学生提供了下面这个浅易的文言文小故事: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竟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小故事吗?想一想,你是怎样读懂这个故事的?然后安排学生说故事、谈体会。
  针对初一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的实际,授课者在引导学生体验成功喜悦的同时,回忆过程,总结方法,为学生学习文言文播下了一些有用的种子。具体说来,这样的导入起码给学生这样一些学习文言文的启发:文言文学习并不可怕,多读几遍在语境里猜猜就能了解大意;要准确读懂文言文,应该由粗到细,形成语感;古今有些字词的意思是有很大差别的,需要记忆积累。这样导入,对学生今后学习文言文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有效教学应从导入开始,因为精彩导入能滋润课堂,实现课堂增效。导入方法应新颖灵活,切忌单调呆板,平淡无味,或故弄玄虚。否则,学生就会产生厌倦情绪,其结果只能是低效或无效。
  
  王秀云,教师,现居江苏高邮。

精彩导入实现课堂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