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是人类创造力的结晶和升华,是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下来的宝贵遗产,是学生作文的宝贵资源。引导学生用作文的方式挖掘乡土文化,感知乡土文化,研究乡土文化,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的有效途径。因为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热爱本土文化、理解本土文化,并愿意为本土文化的研究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学生只有通过自主研究乡土文化,认识自己家乡的自然、人文环境和存在于乡土的人类文明,才能真实地感受到自己与乡土之间的密切关联,激发服务乡土、贡献社会的热情。
近年来,会宁县委县政府提出了这样的战略思想:“打红色牌,把会宁建成全国红色旅游名城;打绿色牌,把会宁建成陇中绿色产业基地;打金色牌,把会宁建成西北教育名县。”这三张牌,其实就是会宁的三种文化,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写这三个方面的作文,弘扬我们的乡土文化。
比如,会宁被中国特产之乡委员会命名为“中国小杂粮之乡”,《妈妈的杂面馆》这篇作文就弘扬了这种文化——
妈妈进城务工两年后,居然在城里最繁华的地段开了个杂面馆。妈妈的杂面馆供应的品类繁多:搅团、懒疙瘩、荞面节节、荞面煎饼、扁豆面等20多小吃,这些小吃配以土豆、苦苦菜、酸菜等农家饭菜,便宜可口,受到游客和县城居民的欢迎。
妈妈的杂粮餐馆之所以走俏会宁,是因为会宁的杂粮品优价廉,是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外地游客和城里人生活质量提高后,精细粮吃惯了,越来越怀念富有营养的小杂粮食品;长期以来,会宁农村以杂粮为主要食品,民间杂粮手艺人众多,妈妈做的杂粮饭不失传统风味,口感独特。吃会宁杂粮小吃已成为来会宁客人的首选。
再如,会宁是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的地方,现在是全国红色旅游名城,学生的作文《会师情怀》就弘扬了这种文化。
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宁会师是长征胜利的标志,是民族抗战的前进阵地,是革命力量大团结的典范,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是毛泽东军事路线重大胜利,张国焘分裂主义路线彻底失败的标志。作为长征的会合点,会宁与出发点瑞金、转折点遵义、落脚点延安一道,成为中国革命圣地。
走进会宁城区,沿街每个路灯灯柱上,都装饰有红一、二、四方面军的军旗。血色军旗仿佛在诉说着会宁同中国革命的密切联系。会宁,承载着共和国的光荣和梦想,在这里,红军和会师地群众血脉相连。
会师塔建于1986年10月,名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由邓小平亲笔题名。夕阳下,红色的会宁会师塔高大威武出现在我面前,像是在赴一个很久以前的约定,陌生的空气中流动着丝丝亲切的感觉,说不清的似曾相识,道不明的心荡神摇。它三塔合一,共11层、高33.3米,玲珑美丽,让人感受到一种振奋、一种精神美的冲击和震撼。从底层到塔顶,我数了数,旋转塔阶共有124个,它数字象征着第一、第二和第四方面军,11层象征着长征总共经过11个省份,塔的每层都有长征重大事件的图文展示。登上会师塔,远眺白云蓝天,看着楼上猎猎作响的红旗,耳边仿佛又听到激战的枪炮声,看到红军战士从硝烟中走来。高原小城会宁,已经紧紧和中国革命联系在了一起。这一感情,穿越时空,无法阻隔。
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它使学习过程不仅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而学生获得充分的亲身感受和体验的途径只能是在现实的情境中,依托于一定的地域空间、一定的文化特色和资源,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去说,用手去操作,用心灵去感悟。亲近乡土,热爱家园,本来就是人类一种源自天性的情感流露。对中小学生而言,乡土更是他们生活、成长的地方,所以感觉最熟悉、最亲切。乡土的环境,最能提供他们探索、实证、反复观察的机会,从而获得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体验。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说过:“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学生只有通过亲历考察、访问、调查,以及资料的查询、收集和整理等活动,才能了解自己、认识乡土,由爱家到爱国,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
马秀萍,女,教师,现居甘肃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