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教是学生品德形成、智力发展、审美提高的有效载体,我们可以用诗歌特有的艺术美感来丰富学生的心灵,引领学生在丰厚的文字土壤中,找到奠定自己人生大厦的基石。
一.诗可励志明德
“诗者,志之所在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注重诗教,就要让我们的学生去效仿“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学习其执着精神;感受“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持不懈;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豁达自信;揣摩“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的哲理内蕴……在诗文开启的气象万千的精神世界里,学习爱国忧民、舍生取义的博大胸怀,学习勤劳朴实、勤奋好学的优良美德,学习谦恭礼让、真情挚爱的美好品质,学习进德修身、求真远志的从容情怀……古今中华诗词折射出的风骨、操守、人生态度等人文精神的光华,是当代学生建立人生信念用之不尽的教化资源。
当下,时代大潮汹涌澎湃,泥沙俱下,种种消极因素不免扑向学生幼稚的心灵。而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转型期,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博大精深的中华诗词文化是人文教育的极好教材,是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社会人生的浓缩,诗的内涵与意境是进行德育的丰厚资源,它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熏陶和感染着学生,对于他们抵拒污染,养成健康的精神素质,有着很大作用。教育者理应充分挖掘、整理和利用,营造出良好的人文环境来引导青少年学习诗词文化。
二.诗可长识益智
诗的语言最凝练、最形象、最具音乐美感;诗的表达技巧最具色彩、最具变化,最具表现力;诗的内容最博大、最丰富、最动人。学生学诗可以医治语言的枯燥、干巴、板滞和无味;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丰富写作素材,提升写作能力;可以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唤起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而诱发创造性思维。
意大利诗人塔索也指出:“没有人配受创造者的称号,唯有上帝与诗人。”诗的国度,是诗人用新颖的构思、奇妙的想象、精致的语言、丰富的感情、精深的思想,深邃的意境,创造出的,是一个广博、瑰丽、神奇的世界,是最接近灵性与自由的。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脑力最佳开发阶段,校园诗教,可以让学生在学诗的快乐和激动中接受原创性思维能力的开发。古往今来许多卓越的诗人,通过知识和能力的触类旁通,成为出色的数学、物理、医学、水利、法律、教育等方面的专家,便是诗性思维启迪心智的例证。
诗教的功效也许未必能立竿见影,但从长远看,他们会终生受用不尽。
三.诗可冶情陶性
诗是植根于心灵的艺术,几经浸润,几经传承,是真、善、美的艺术结晶。人们从优秀的诗歌作品中可以领略大自然的灵秀神气,体悟人与物的美妙和谐,感受人类心灵的质朴圣洁。诗又是美的化身,语言美、意境美、节奏美、韵律美……可以拨动学生内心的琴弦,把美的感受、美的情操溶入血脉,植入筋骨,注入灵魂,渗透到生命深处,从而引发对美的追求,塑造美的心灵。
与诗同行,正是与圣哲同行,与经典对话。“身教莫如礼,言教莫如诗”,学生从中受到情的滋养、美的熏陶,可以终生如闻弦歌,如沐春风,愉情悦性,认同而内化为素质的底蕴。正是诗教这种心灵的净化剂,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正是诗教打造出人的道德底色、人格底蕴,再通过情感升华,使人的一生画出最为真善美的图画。
学生读诗、背诗、赏诗、写诗、演诗的过程,是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的过程,也是立德、启智、移情的过程。让中华诗词大踏步地走进校园,溶于教育、教学、管理的全过程中,溶于德育、智育、美育等全面育人的过程之中吧。加强诗歌教育刻不容缓!
坚持诗教,让学生在诗风词雨中茁壮成长;坚持诗教,让学生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之同化矣”;坚持诗教,初中校园必将呈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喜人局面。
黄丹丽,教师,现居浙江浦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