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2期 ID: 157602

  

教材是提取作文主题的主阵地

◇ 宋文举 翟启明

  作文演绎生活,生活凝聚生命。小学作文作为展现生活的多彩性和显示语文素养的重要方式之一,作文教学更需要结合语文教学目标来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随着小学高学段学生阅读量的增大,涉猎面的拓宽,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形象思维也已相当丰富,叙述故事的能力也比较强,但是大部分学生仍旧不能根据自己有限的生活体验提炼写作的主题。“如果把学生引入教材情景,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学习、思想的实际,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肯定会产生许多情感上的共鸣,与阅读的课文碰撞出耀眼的思想火花。”[1]笔者经过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发现作文教学应该重新回归教材,深层次挖掘教材篇章中蕴含的主题,把语文教材作为提取作文主题的主要阵地。
  一.选取教材主题情景,利于学生有话可说、有意可表
  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五年级学生要“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让学生通过情景设置“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来为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情感价值取向等“积累习作素材”,并且要求学生“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2]。当学生面对陌生的命题时,很难搜寻到与之相关的素材,难以形成心文,无法顺利地实现“物—意—文”的转化,则写作的意念被扼杀在摇篮里。
  针对上述情况,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回归教材。教材是学生最熟悉的文本,是学生认识生活、社会和自然的窗口,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便于学生在教材的主题中寻觅与之相似的生活体验。人教版新课标试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四篇文章分别是:《窃读记》、《苗苗和大树的对话》、《走遍天下书为侣》、《我的“长生果”》,无疑这四篇文章有一个共同的交流元素——书。因此笔者布置了一篇命题作文——《我和书的不了情》,要求写出在阅读的过程中你和书发生了哪些故事,并把这些故事叙述完整、生动;事情不必多,多则两件,少则一件,只要记述的精彩。
  教材所展现的情景融进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易于学生在教材熟悉的情境中搜寻紧扣习作主题的素材。上述所命题目在学生的思维范围之内,学生大脑中隐藏的生活素材容易受教材主题的激发,同时也容易与作者所述的内容产生共鸣,自然就能激发表达的兴趣。这个主题容易统一,而统一之中又各有不同,不同的写作主体(学生)有不同的经历,但文章的主人公(我和书)却惊人的一致,不同的写作主体通过作文抒发各自对书的独特情感。这样就摆脱了无话可说,瞎编乱造,无病呻吟的困境,还能写出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来。教师的引导克服了学生因作文主题与人生体验的脱节而产生的语言与思维转化的困难,学生找到了言语表达与思维认知的最佳结点,这样就容易使学生依据教材主题情景结合自身经历发自肺腑地写作。
  笔者的学生陈佳,这样开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等这些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述说书的名言。的确,一本好书除了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还能提高自身修养,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紧接着第二段点题,“我爱看书,大到世界文学名著,小到一本连环画。人常叫我‘书呆子’,但我却认为我不‘呆’”。最后以“好书伴着我,围绕着书香,荡漾在书海之上。她将伴我成长,伴我从书海荡漾到无边无际的知识的天际之中……我爱书,爱它给我的知识、智慧,爱她为我铺设的成功大道”结束,再次扣题。因而在教材中选取主题情景,利于学生有话可说,有意可表。
  二.领悟教材主题情景,诱导学生写真言抒真情
  教材的文章都是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选编的,学生容易无意识地移情入景,与之产生感情共鸣。“学习完课文后,有针对性地布置小作文,进行扩写续写,不仅能巩固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达到写作实践的目的”[3],或者趁热打铁,触动学生以真情写作。第二单元有《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梅花魂》、《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四篇课文,都以思乡为核心主题。“文章本是个人的精神产品,理应具有个人鲜明的思想情感、认识判断、价值观念和审美趋向,具有个人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和感悟,反映作者的鲜明个性和创造性”[4],对于没有出过远门儿或没有移居他乡体验的学生来说,自然缺乏强烈的思乡之情,没有家乡归属意识。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学生陌生的思想牵引到教材中去,感悟诗人“明月何时照我还”“行人临发又开封”“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的浓郁情思,以及让学生体悟一幅梅花图的弥足珍贵和河畔嬉戏流光溢彩的童年。教材文章蕴含如此浓烈的思乡之情,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急欲勾勒家乡的面貌。有了这番启发和引领,学生自然先进入教材情景,然后再走出来,进入现实的写作情境,写真言抒真情。笔者以《家乡,我思念的地方》为题要求学生写一篇作文,虽然都是在一县之内,但是各自选择不同的角度抒发了对家乡的热爱。第三单元的四篇文章《鲸》、《松鼠》、《新型玻璃》、《假如没有灰尘》都属于科普小品文,知识丰富而有趣。通过笔者的带领,学生深入观察生活,孩子们的眼睛瞬间都成了显微镜,发现身边的一些小动物竟能给生活带来如此大的乐趣。笔者给学生命的题目是《我家的××》,不仅渗透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而且能够锻炼学生的观察及思维能力。家中跟他们经常相处的“小朋友”便活灵活现地浮现在他们的脑海中,牵动着他们的记忆,撩动学生们积累了多日的不安分的词汇,激发学生表达的渴望。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抒发感情的平台,能写不出真情实感的作文吗。
  三.迁移教材主题情景,完善学生构思技巧
  教材所选文章可谓文质兼美,不仅有积极的思想内容,而且有精美的结构,丰富而巧妙的写作技巧。因此教师应把握学习迁移规律,及时地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阅读,学生在揣摩作者写作技巧的基础上,经过模仿、运用直到创新,从而提高写作能力”[5]。由此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渐渐有意识地理解所选篇章的构思方法,这样不仅领悟了所选文章的思想内涵,而且也掌握了文章表现的方法。笔者的学生田中浩写的《二十年后回故乡》的想象作文,开头是这样的:“我每每打开读书时代的书包,总会看到妈妈放进去的一副口罩,我就会细细回想妈妈慈祥的微笑。一副口罩记述了一段难忘的岁月,那时空气污浊、道路失修尘土飞扬,鼻子总是打喷嚏,有时眼泪都流出来了,上学就呆在学校回家就呆在家里,其它地方我很少去。”这样的开头虽然没有称奇之处,但与下文家乡二十年后的变化形成对比,“高楼林立,处处都是一片绿色,空气干净清新,再也没有用过口罩”,重在说明二十年间家乡的变化之大,最后落脚在祖国在新世纪的飞速发展上,由小寓大,抒发了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同时升华了主题。其实他是借鉴模仿了第二单元《梅花魂》的构思和写作方法,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文章不仅情感充沛,而且结构完整巧妙。学生细细体味文本内容,容易联系到自身情况,反复观察品味身边的环境及他人的细微变化,加之语言的自然转化就会形成思想深刻,写出感情真挚,结构精巧的文章。因此在学生作文训练的过程中,加强学生方法论观念的培养,有利于教给学生学习的智慧,提高习作的技能。
  作文是语文学习的重头戏,依据新课程标准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教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完美地渗透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语文教材是一部生活的教科书”[6],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教师要把学生隐含在生活之中的写作意识激发出来,使学生在教材与生活之间出入自如,让情感成为一股基于生活层面而流淌于文学层面的潜流。回归教材抽取单元的核心主题,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达到物我统一;促进学生在习作过程中提升自己,学会运用看待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合理抒发自己的情感,实现人格培养综合目标。因而,作文教学脱离了教材就容易偏离方向,但也不能过于依赖教材,要抽取其核心拿来灵活运用。这样的作文教学不仅学生不会犯难,而且老师批改作文也会觉得很轻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宋文雅.在阅读教学中实现写作教学的实践性[J]. 教研天地.2004,(12):37.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E].北京:北京师范大学版社,2001,7.
  [3][5]吕绍平.作文教学思考.成都教育学院学报[J].1999,(7):52.
  [4]覃冰.打造精神底子,丰富情感世界.中学语文教学[J],2003,(11):25.
  [6]余应源.语文教育学.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M],2001,4:74.
  
  宋文举,男,西华师范大学2010级学科(语文)教学硕士研究生;翟启明,男,教授,西华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教材是提取作文主题的主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