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2期 ID: 157560

[ 钱东华 文选 ]   

感悟能力培养方法谈

◇ 钱东华

  如何从根本上突破传统教育观念,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育理念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新课题。以学生为主体,顾名思义学生应该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所有的教学设想都应紧贴学生的生活与需求,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学习语文,提高认识。
  下面,我就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来谈自己的一些肤浅认识。
  一.紧扣“最喜欢的”进行学习
  众所周知,爱憎分明是小学生的天性。描写生动具体的篇章是他们争相阅读的对象。往往课文未教,学生早已耳闻目睹了。他们为什么喜欢阅读这些地方呢?让他们道出原因来,不正是语文课中“感悟”的过程吗?
  例如在学《草原》一文中描写草原美景那部分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你最喜欢草原的哪些景色?这一发散性的提问降低了学生思维难度,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可以说他们在未加思索的情况下便纷纷举起了手。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并不是我提问的初衷,于是我又说:“先不要急着告诉老师,把你喜欢的原因悄悄地与同桌说一说吧!”顿时,学生的发言对象变成了同学,他们谈得更轻松愉快,并为即将的全班交流作好了准备。他们谈到了草原的天空、绿草、牛羊、小丘,并自觉能动地引发出了自己头脑中对草原景色的储备。有特色的蒙古包、牧人放牧、万马奔腾的情景等。学到了这儿,分析理解的目的似乎已经达到,但如此一来,文章描述的顺序不是被遗忘了吗?最后我又要求学生读一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怎样有条理地描述的,并按顺序背诵课文。学生在自读自悟自述中理解了课文,发展了能力,充分体现出他们是学习的主人翁。
  二.紧扣“最受感动的”进行学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许多课文是记叙英雄人物的,他们的伟大事迹深深感动了学生,让学生在深受感动的同时受到了深刻教育。
  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描写烈火烧身的邱少云的表现那部分时,我在自己深情朗读后问学生:这几句描写中让你最受感动的是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先前已被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引入了文章所描写的境界,心中早已被邱少云的伟大精神所感动,对于这个问题,他们想谈的很多。但我没有让他们简单地把文中语句读一下就了事,而是追问道:“是什么让你深受感动?”学生先是一愣,继而又高高举起了手,他们此刻急需把自己感悟到的内容告诉大家,是邱少云严于律己,勇于献身的精神让他们感动不已。又如
  在学习《凡卡》所写信的内容时,我要求学生在自读课文后说说哪些地方最使自己感动,感动的原因是什么,把自己深受感动的心情读出来。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进行自我教育,再次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三.紧扣“最有趣的”进行学习
  语文教材中充满趣味性的篇章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再加上教师精当的设计,就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内驱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表见解。我由前面三点有效的做法而引发出了这一点——你认为最有趣的是什么?是什么让你觉得有趣?
  例如在学习《九寨沟》一文中描写动物的那一部分时,我便采用了此法。本来动物就是孩子的最爱,再加上作者生动细腻的描写后,学生读起来更是兴致盎然,说起来也是神采飞扬。有的说喜欢金丝猴的机灵,有的说喜欢大熊猫的憨态,还有的说喜欢羚羊的善跑等等。为了进一步满足他们的兴趣爱好,我又为他们提供了一次发挥想象的机会:如果你来到了九寨沟,你还希望看到哪些动物?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空前高涨,他们再次根据自己的爱好,说出了自己心中其它最喜欢的动物名称,以及它们的特点。学生在自读自悟想象中理解了课文,发展了能力,他们始终是学习的主人。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若没有经历以上几个认知过程,“感悟”将成“纸上谈兵”、“无米之炊”,创造性能力就更是“奢谈”。“感悟”是对语文课堂常规教学的一种变式处理,是实现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蹊径,是受人以渔,终身受益的法宝,不是授人以鱼而解一餐之饥的短视行为。
  
  钱东华,教师,现居江苏溧阳。

感悟能力培养方法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