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章,应清新自然,有真实内容和情感。真情实感从何而来?来自丰富多彩的生活。叶圣陶先生一贯主张作文教学要使学生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但今天,依然普遍存在着学生作文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现象。多数语文教师虽深知作文离开生活便成无源之水,无奈只是空叹学生无“生活”而已。从教语文几年,我觉得让学生写真情并不难,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
一.热爱生活,抒写真性情
文章是对生活的反映和感悟,没有丰富的生活作为坚实的后盾,即使是神童又哪里来的灵感,哪里来的感悟。如果一个学生没有见过高山,试想他到哪里去体会那“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豪情,他又怎能感悟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境。同样,如果一个学生没有亲眼目睹父母亲劳作时的情境,姑且不谈同父母一起劳动,那么他又怎能知道父母亲的操劳与艰辛,又怎能体会到父母亲为了他们所付出的心血,如果连自己最亲近的人——父母亲都不去理解、关心、帮助,还能指望他去关心别人吗?如此他又怎么可能体会到奉献的精髓呢?同样,如果李白不是遍游祖国大好河山,而是足不出户,试想我们是否还能欣赏到“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妙语,是否还能够读到“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佳句。如果鲁迅先生不是充分地去感知一个衰亡民族的层层面面,他能写出那样沉甸甸的作品吗?事实也正是如此,古往今来,没有任何一位优秀的作家是不经风雨闭门造车取得成功的。因此再也不能让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了。科技正日新月异,周围世界变化万千。一个只埋头读书,不关心社会,缺乏生活体验的人,势必目光短浅,思路狭窄,又怎能写出血肉丰满、含意隽永的佳作?作为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并善于启发学生热爱亲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培育他们成长的环境,教会他们从中获得鲜活的、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
二.营造氛围,开拓新思路
学生的大部分学习生活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生活如太平静,没有“浪花”,学生便难以找到真实生动的作文材料,写作也便往往成了“死抠”、“最伤脑筋的事”。鉴于语文本学科的特点,我们可使上课形式多样化,如举办知识竞赛、诗歌朗诵会、辩论会、演讲会、故事会等等。你若是班主任,就更有机会在课外“玩”出诸多花样:唱歌、游戏、体育比赛、野炊、爬山、看海……学生的学习生活,本应该紧张、活泼。生活丰富了,心中便多了几分真情实感,有时能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我在指导学生写《美丽的校园》时,带领学生走进校园,一起观察:花、草、树是什么样子,各有什么特点?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学生没有了课堂的束缚,恢复了儿童的天真活泼。一时间,欢声笑语不断,思维也活跃了起来,激发了创新的火花。这个说:“那两个石榴挨得那么近,就像是一对双胞胎一样相亲相爱。”那个说:“这三个石榴,大小不一,多像祖孙三代在亲热地聊天,其乐融融的样子,好一幅天伦之乐图呀。”学生的思维就像破笼而出的小鸟,不断地迸现出精彩的妙语。我也被深深地感动了。叶圣陶先生说:训练写作必须注重于倾吐平时的积蓄。只有平时注重了积累,才能做到厚积薄发。这次作文,学生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作文质量普遍有了明显的提高。生活实践的积累使学生更能抒发真情。
三.观察思考,慧眼识生活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对很多学生而言,有时再重大的事件也激发不出他们的激情和灵感。教师的引导训练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1.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每学期,我总要学生完成几次这样的作文练习,即先观察、体会,再作文。每当春天来临,就让学生写《春天的西山公园》。要求只有一个,即写出真实的你眼中的西山公园。星期天,让学生融入大自然,去观察小草的新绿、桃花的粉红;感受春风的柔和、体会蜂蝶的忙碌……经过几周准备后,当堂完成作文。再如写《我的同学》,得先花一段时间盯住某个同学,把握其言谈举止的特点,要求也只一个:让人一听就知道是谁。
鉴于学生观察生活的主动性、自觉性不够强,有时还得利用学生作文来反馈强化。先选些作文朗读后问:“这些事是真的吗?”刚开始,还有人胡编乱造,大家一听便摇头嘘气,对“假”的东西人们都有种本能的反感。这往往令作者满脸通红,手足无措,渐渐地,不知不觉中改掉了一些同学每逢作文便瞎扯的不良习惯,观察生活的自觉性也逐渐加强。
2.思考生活,发掘深意。
事情天天有,但若不知其意,仍不能成为作文材料。每个寒暑假,我都要布置几篇如《生活告诉我》、《一件让我深思的事情》、《一种令人 的现象》之类的作文,意在要求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进行思考。回校后的第一节作文课就进行评讲。不少文章能较深刻地反映出一些社会问题,如对婚礼大操大办的忧虑,对请客送礼走后门行径的不满,为让河水重新变得清澈发出的呼吁等。
另外,指导学生写日记、随笔,也是养成学生观察事物、思考生活习惯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可为课堂作文积累丰富的素材。因此,在写作中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思考身边的人和事。教会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鼓励学生真正直面人生,直面社会,思考生命,思考社会热点话题,这便是语文教学中的“以人为本”。“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面对日本大地震,关注、思考、感悟,这种由此及彼的联想,由表及里的思考,由感性向理性的升华,所得到的才是自然贴切、意蕴深厚、启人心扉的生活感悟。魏书生老师将日记称为道德长跑,著名语文特级教师赵谦翔尝试唤归生命的原色。他开创“《东方时空》课”,让学生在收视后自选题材、自定角度、自拟题目,通过书写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提升精神面貌与写作水平。事实证明,学生一旦走出咀嚼个人得失悲欢的小圈子,心系天下兴亡之责,他们写作的题材拓展了,人生境界也随之升华了。而日记随笔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记录生活、思考人生的载体。由于生活中许多事物、情感往往在人们眼前和脑海中“昙花一现”,养成随手记写的习惯,学会写日记,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随时记录下来,并能对其进行褒贬和评论,做个“多情善感”之人;选择能触及自己灵魂的东西,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此外,课内外多与他人交流对事物的看法和内心的感受,促使自己深入体察,学会思考,在讨论和争辩中逐渐孕育出成熟的生活情感。心中有了情感的源泉,才能达到写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佳作的境界。
诚然,作文有时需要想象与虚构,但想象与虚构必须得合理,即要符合实际,贴近生活,这也是对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若要达到这个要求,非得先走好“真实”作文这一步不可。“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叶圣陶语)让学生拥有丰盈的源泉,多写几篇真情佳作吧!
黄伟娇,教师,现居浙江浦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