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中国古典名著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有多篇文章出自《三国演义》,通过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达到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兴趣的目的是教学此类文章的重点。本文试图以案例的方式来谈谈如何进行“三国故事”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质疑 多媒体 朗读 综合性学习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中国古典名著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有多篇文章出自《三国演义》,如《草船借箭》、《赤壁之战》、《孔明智退司马懿》、《三顾茅庐》等。在具体的教学建议中,编者提出了“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通过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达到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兴趣的目的”的具体要求。一般说来,长文短教一直是教材处理中的一个难题,而这些文章通常都有着非常宏大的背景,如果不能准确的把握故事背景,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那么如何才能开展好“三国故事”的教学呢?本文试图以案例的方式来谈谈如何进行“三国故事”的有效教学。
一.紧密联系原著,引导学生质疑和问难。
语文教材中每个三国小故事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包含着人物形象、情节结构、时代背景等诸多因素,但因为是改编或节选,小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会显得比较单一,缺少人物发展的轨迹,模糊人物形象的分析,因此教学时要紧密联系原著,引导学生质疑和问难。
在教授《草船借箭》一课时,学生提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明明周瑜让鲁肃探听诸葛亮的动静,鲁肃也已经得到了一些消息,如诸葛亮向他借船之类的,他为何不向周瑜汇报,反而私自帮助诸葛亮实现了借箭的计划?”
经过讨论,一些学生认为,鲁肃为人忠厚老实,不忍心看诸葛亮计谋失败而获罪。一些学生认为他比较守信用,因为他答应了诸葛亮不告诉周瑜真相,他不能言而无信。一些学生说,鲁肃不赞同周瑜这种做法,而比较同情诸葛亮的遭遇。一些学生认为,鲁肃和诸葛亮是私底下的好朋友。
这些观点体现学生对鲁肃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不可否认,《三国演义》中刻画的鲁肃形象的确是忠厚老实、慷慨大方、有“长者风范”。那么是否认为这个问题就可以到此为止,下结论了呢?
仔细一想,似乎还有发掘的空间。比如鲁肃是否一贯都是忠厚老实呢?《单刀赴会》不是他为除去关羽而亲手导演的吗?只不过最后失败了,反而成全了关羽的美名。鲁肃是否真的是诸葛亮的朋友呢?是否就仅仅是以上原因,才让他选择了帮助诸葛亮?
要解开这个结,要看看当时的天下大势,要从《三国演义》原著中找答案。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平定北方后挥师南下,不战而降荆州,一时气势极盛。在刘备奔逃于江陵之际,曹操的“会猎于荆襄”的檄文也传到了孙权手中。江东人心浮动,孙权害怕曹操消灭了刘备后,又跨江而来,毁了自己三世基业。却又不敢现在就翻脸,公开对抗曹操。紧要关头,主战的鲁肃请命出使荆州,游说刘备,带回诸葛亮,制定了“联刘抗曹”的战略计划。在这样的背景下,诸葛亮到了周瑜军中担任军师,诸葛亮也就成了刘备的全权代表。试想,如果让周瑜定了诸葛亮的罪,乃至军法从事,杀害了诸葛亮,那么“孙刘”联盟将不复存在,先前定下的国家战略也就落空,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对东吴极为不利。鲁肃正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屡次劝谏周瑜不要对诸葛亮动手。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鲁肃还是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
又如,学习《赤壁之战》一文时,学生提出曹操是个多疑的人,为什么这么相信黄盖的话,还欢喜得了不得。他难道就不怀疑吗?是啊,这也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让学生再次回读课文,学生讲到黄盖在信中投曹操所好,用自不量力,用鸡蛋碰石头来比喻两军的形势,使曹操心花怒放。其次,这也正击中了曹操的弱点,用兵士和粮草做诱饵,引曹操上当。至此,学生能充分挖掘文本信息,作出自己的思考判断。但是,仅仅是这些远远不够的,不能打消曹操的疑心的。因而,引进与赤壁之战相关的故事情节是必要的。此时,引入苦肉计,周瑜打黄盖的故事,以及学生谈到曹操派蒋干到周营刺探军情,周瑜将计就计的故事,不但拓展了故事的内容,完善了情节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也对曹操周瑜以及黄盖这些人物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
要让学生准确认识三国人物形象,应该说,离不开对原著的分析。
二.巧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解读文本。
1.音乐导入,创设情境。
教学三国故事,导入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用音乐方式来导入就是其中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了。由气势恢宏的《三国演义》电视剧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也是名著《三国演义》的开篇词导入,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感受三国豪情。
2.观看视频,如临其境。
在教学中,适时地插入视频剪辑来教学,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受战争场面,把握人物形象。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一文时,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视频剪辑来体会借箭时“曹营万箭齐发,诸葛亮谈笑自若”的场面,引导学生更好的体会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如诸葛亮的“运筹帷幄”“镇静自若”;曹操的“疑心重重”“追悔莫及”;周瑜的“嫉贤妒能”“自叹弗如”。学习《孔明智退司马懿》一文,可以视频播放“空城计”片断,感受“智者”形象。教《火烧赤壁》一文,可以播放“火烧赤壁”片断。学生通过影视作品的观看,对火烧赤壁的宏大场面有了具体形象的感知,火光通天,浓烟滚滚,喊杀声连成一片,曹操的人马被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其惨烈、壮观的场面震撼人心,加上音乐的渲染,使学生如临其境。
三.优化朗读教学方法,深入感受人物形象。
叶圣陶说:“教学语文课本和文学课本,几个重要项目里头有一个项目,就是好好地读,读得好,就可以深切地传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就是领会它的思想感情。”“读得好”,实际上就是读与想结合得好,吟咏与推敲结合得好。要理解三国小故事,分析三国人物形象,悟出深刻的道理,就必须好好地读。
1.感知人物形象,读出角色。
三国故事的文本中,往往会出现较多的人物对话,充分抓住这些对话片段进行分角色朗读,对感知人物形象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草船借箭》一文,对话段落比较多,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在教学第二段时,执教者可以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给周瑜和诸葛亮两人加上他们说话时的动作、语气、神情。并想想为什么这样加?他们在说话时想些什么?”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研读与合作探究交流,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学生在充分地朗读与交流过程中,感知了人物形象。
2.分析人物心理,读出语气。
学习《草船借箭》一文中,在学生汇报到通过三天之后的漫天大雾,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时,我设置了几个问题:⑴.诸葛亮和鲁肃看到这场大雾时,他们的心情会不会一样?为什么?⑵“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⑶“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从而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鲁肃的老实忠厚。《赤壁之战》一文中,我在引导学生如何读出“周瑜自不量力,硬拿鸡蛋去跟石头碰,哪有不失败的!”这句话的语气时,分析了此时曹操的心理。赤壁之战的关键之处,在于黄盖的两大计谋:一是火攻,二是诈降。特别是这封诈降信,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因此读此句应当是带着藐视的、贬低的语气读。这样才能使曹操深信黄盖的投降是真的。
3.珍视学生体验,读出多元。以读为本,课堂中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多读书,要重视孩子的内心体验。由于孩子个体知识、生活经历不同,对课文理解和感受也不一样,所以朗读的技巧也不同。如教学《赤壁之战》一文,在学生朗读“黄盖没有失信,果然来投降”这句话时,有学生将“果然”一词读得高昂,还在后面加上“哈哈哈”。他说曹操在笑自己非常强大,没有出兵就吓得黄盖前来投降了,可以不战而胜了。有一个学生在读这句前加了“呵呵呵”,用不屑一顾的语气读。他说曹操这时在笑周瑜,连跟了他这么久的良将都投降了,根本就不可能获得战斗的胜利……又如:学到“火光冲天,烟雾锁住了江面……曹军死伤不计其数”那种悲壮的场面时,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看待这个场面,你会怎么读?学生纷纷练读,随后的个别朗读中,有的自豪,得意,那是取得胜利的周瑜部队,有的唉声叹气,精神萎靡,那是吃了败仗的曹军,有的读出了慷慨激昂,那是为战斗悲壮的感慨,有的出于对死难者同情而读出了低沉。精彩朗读的出现,正是因为执教者在教学中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感受、体验,才使学生对文本有了多元解读的结果。
四.开展《走进三国》综合性学习活动,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语文教材中的三国小故事有着非常精彩的故事情节,学生学习起来特别感兴趣,因此,在开放性的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要以 《赤壁之战》、《草船借箭》等课文的课内阅读教学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三国演义》进行研究性的课外阅读,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读书习惯,是对语文课本学习的提升和拓展,是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问题情境的学习空间。
曾有教师对《走进三国》综合性学习活动从五个方面进行了创新设计。它们分别是:三国词语竞猜、精彩录像回放、研究成果汇报、生成激烈辩论、开放课外阅读。三国词语竞猜:通过词语竞猜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学生的阅读积累,既是对学生研读《三国演义》情况的检查,也是对《三国演义》阅读兴趣的激发。精彩录像回放:播放《赤壁之战》、《草船借箭》精彩录像,激活学生的阅读体验,激发学生《走进三国》汇报交流的兴趣。研究成果汇报:学生对《三国演义》中感兴趣的问题,采用感兴趣的方式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之后,教师引导学生选取重点处、精彩处进行汇报,丰富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感受,进行学习方法的提升、指导,使汇报交流成为牵动学生深入研读《三国演义》的一个点。生成激烈辩论:曹操、刘备是《三国演义》中的两个重要人物,谁更堪称英雄历来见仁见智,让学生就此问题展开激烈论辩,有利于调动学生对《三国演义》的阅读积累,加深对人物的认识。开放课外阅读:将研读 《三国演义》的方法、经验迁移到对其他名著的阅读中,使学生在不间断的课外阅读中积淀、提高语文综合素养。这种设计充分体现了语文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和多向性。这样的教学,把听说与读写,理解与运用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让学生掌握了更多的信息,使他们的思维有了更大的纵横驰骋的天地,使学生的鉴赏能力得到了培养。
参考文献:
[1]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荟萃》,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2]金介梅,《浅谈小学语文教材中“中国古典名著”节选部分解读方法》,http://courses.teacher.com.cn,2011年6月。
[3]《走进三国》,http://bbs.jxjyzy.com/showtopic-229477.aspx ,2009年5月。
[4]谢新敏,《〈赤壁之战〉教学反思》,http://blog.szsslxx.com,2010年12月。
[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
黄伟娇,教师,现居浙江浦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