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语言,特别是母语,其意义在于用来表情达意、交流思想、沟通人际关系。语言学习的基本特点是有很强的实践性,依据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有效语言实践情境的特征表现为:形象性、情感性、问题性。基于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探索构建有效语言实践情境的方法。
关键词:情境教学 理论基础 特征与方法
西方教育心理学中较新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情境教学的重要。它的主要教学模式有:支架式教学模式,其中包括:搭建支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抛锚式教学模式,其中包括:创设情境、确立问题、协作学习、自主学习、学习效果评价。该理论中的情境教学法要求,教学要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也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仅仅是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
人类活动的一切事件,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发生的,处于事件中的人又是有感情的,这就构成了事件发生时的一定情境——由人的主观心理因素(认识、感情、意志、行为和个性)和客观环境因素(特定的教学环境、学习环境)所构成的情与境的总和。
教育与教学过程,也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良好的情境产生良好的情绪,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李吉林老师在吸收国内外情境教学理论与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情境教学法。她认为:一个人离开了具体的生活环境,在孩提时代是无法学习语言的,在青少年时期也是无法学好语言的。
语言,特别是母语,其意义在于用来表情达意、交流思想、沟通人际关系。语言学习的基本特点是有很强的实践性,其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学习的机会无时不有。语言学习必须重视学生的语言实践。依据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我们可以概括出有效语言实践情境的特征:
第一.形象性
强调情境创设的直观形象性,其实质是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我们所创设的语言实践情境,首先应该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华;其次,应该是形象的、具体的,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既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事物,又能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互动发展。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曾经描写过一个美人的形象,如果他只写“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那么,这位“东家之子”的美还是抽象的。只有当他写了“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时,“东家之子”的美才直观地显示出来了。平时,我们总是用“栩栩如生”来赞誉优秀的作品所塑造的形象,就是因为它具体生动,直观形象。在语言教学中,教学情境因语言实践的具体可感性而成为一种绝对的客观存在。从教学的意义上说,物理因素如教室、装饰、光线、色彩、教学设施等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精神因素如师生间的关系,班纪班风学风,学生的认知程度,学生的精神面貌、情感倾向等都是身临其境时可以感受到的。有效语言实践情境总是表现为一定的形象,这些形象基本都来自各种读物、影视图像、自然与人文景观等。
第二.情感性
教学情境大多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创设的。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创设过程中,教师首先必须先使自己进入角色,并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激发学生的情感。在这里,教师不仅要有情,而且要情深。对学生怀有深情厚谊,对教材有深切的感受,这样才有可能产生良好的情境。第斯多惠说得好:“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动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另一方面是指学生的主动配合。良好的情境具有激发学生情感的功效。在进入情境之后,学生对文本材料内容之美的感受、理解和鉴赏就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对字面之意、言外之声、微言深意、用词组句之妙、修辞表达之奇等诸内容的领悟会更加准确。
第三.问题性
有效语言实践的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情境中的问题要具备针对性、启发性、形象性和新颖性。针对性是指应设计哪些问题、某个问题的功能是巩固知识还是培养能力、问题所适应的对象等,教师都要精心设计,全盘考虑,使每个问题都有针对性。《论语·述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法。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最早的启发式教学理论。教师的提问,应该能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形象性是说教学活动中,学生未知的东西,大多具有抽象性。比如对文章的分析概括、风格的鉴赏、语言的感受品位,都不是具体显明的。所以,教师提问,必须努力做到形象生动。新颖性指问题的设计和表述具有新颖性、奇特性和生动性,以使问题具有真正吸引学生的力量,从而激励学生积极思索,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思考与表达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探索出了构建有效语言实践情境的方法:
一是朗诵名著经典对白体验语言实践情境
语言实践活动必须建立在内心有所体验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只有这样,语言实践活动才是有效的。建立在体验基础上的语言才有可能是生动、形象、有趣、感人的,学生的语言能力在体验中才会有高质量的提高。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优秀诗词歌赋浓缩了汉语韵律、词章之美,寄寓着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追求和审美理想,闪烁着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光辉,展现出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高尚情怀。这些经典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成为启迪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丰富我们情感世界的精神源泉。用普通话诵读经典,体味、感悟人生哲理,陶冶情操,砥砺心志,受到优秀文化传统的滋养,是中国传统的治学、修身途径。经典为语言实践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观看名著,了解整部作品的内涵,让学生体验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接着,我们可以寻找一些经典的对白让学生模仿、朗诵。因为有了观看作品的体验,学生一下子就能够进入情境,并且能够饶有兴致地将有关对白朗读出来。有些内容还可以让学生大段大段地背诵。比如说:《简·爱》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小说的真实性和强烈的感染力,还在于小说塑造了一个不屈于世俗压力,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形象。小说中简爱对罗切斯特的爱情,生动地展现了那火一样的热情和赤诚的心灵,强烈地透露出她的爱情观。她蔑视权贵的骄横,嘲笑他们的愚蠢,显示出自强自立的人格和美好的理想。她大胆地爱自己所爱,然而当她发现自己所爱之人还有妻子的时候,又毅然离开她所留恋的人和地方。小说表达出的思想,即妇女不甘于社会指定她们的地位而要求在工作上以至婚姻上独立平等的思想,在当时不同凡响,对英国文坛也是一大震动。这样的作品带给我们的是一种震撼。我们可以先布置学生阅读原著,再放录像给他们看,在这样的感知的基础上,找出经典对白让学生反复练习。这样,朗读材料对学生来说再也不是静止的没有生气的事物了。经过体验,他们都乐于朗诵,并且乐于在生活中不由自主地朗诵。而在这样的反复练习之中,他们的语言能力会有意想不到的进步。
第二.运用多媒体画面展示语言实践情境
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精心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可以增强对学生的感官刺激,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如临其境、感同身受,从而达到以情激情的目的。课件设计要充分利用文字、图片、动画等多种媒体,多感观、多渠道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表达的愿望。之后学生在描述画面含义、阐述某种思想时,再也不会干巴巴的,再也不会言之无物了。比如说,对诗词所创设的意境的描绘,很多学生就只翻译句面含义,没有多少创造性。我们可以在充分挖掘诗歌思想内涵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画面展示诗歌所描绘的意境,让学生去朗读去描绘,这样效果要好很多。例如:范曾的《莽神州赋》是一首大气磅礴、感天动地的诗歌,非常适合于朗读。然而仅仅凭借老师的讲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是无法到位的,他们对诗歌的朗读只能是表面的,对诗歌内容的描述更是干瘪的,“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触及人的精神世界。”要“流动”,首先要感知,感知是不假思索地直觉地完成的。我们可以制作多媒体让学生感知,以此去触动学生,将诗歌中的很多抽象的事物变成形象化的画面展示出来。学生面对这样的情景——面对祖国悠久灿烂的文明,面对浩莽的大地和自然,面对历代志士仁人所做出的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都会有所触动,再次朗读和描绘时面貌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和历史的责任感自然而然就凸显出来。诗歌中所描写的意象再也不是与“我”无关的了,却变成“我”就是意象、意象就是“我”了,即变“无我之境”为“有我之境”了。在情感再现(朗读)、意境描绘时就充满感情、无限生动了,他们“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了。
第三.描述语言材料创建语言实践情境
语言实践要能够有效地开展必须依赖于活动情境的的创建。我们提供给学生一定的语言材料,实际上是提供了一个特定的问题情境。它使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或者是在一定的限制内思考一个问题,说一段话。但有时,学生面对静止的语言材料,思路无法开阔,有时甚至会走进一条死胡同,一个浅显的道理常常会纠缠不清。描述语言材料特别是创造性地描述语言材料却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我们曾经出过这样一道即兴演讲题目:
下文摘自高尔基1907年给他儿子的一封信,请从你的读后感悟发表演讲。
……你走了,可是你栽的花却留了下来,在生长着……要是你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自己一生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鲜花,思想,对你的非常好的回忆——那你的生活将会是轻松和愉快的。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我们不要急着解决问题。我们先让学生进行描绘:高尔基在自家花园里栽的花长得如何?这片花园带给他的父母怎样的享受?周围的邻居如何评价这花园?……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尽情描述这片美丽的花园,描述它给人们所带来的愉快享受。此时,学生就已经进入语言实践活动的情景中。这时,教师再进行引导:要是人的一生留给别人的都是这样的好东西,那么生活该是多么轻松愉快啊!要是总是索取呢?那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就这一问题再请学生进行描述。在这样的对比描述中,中心论点水到渠成地显现:“给”永远比“拿”愉快。如何将这一命题阐述清楚?答案已显而易见。此时,学生已处于思辨的情境之中,这时,教师再教给学生即兴演讲的技巧,那么,“‘给’永远比‘拿’愉快”这一命题将会在很愉快的氛围中高质量地完成。其实,描述语言材料就相当于全方位地设置教学氛围,创造适合学生口语表达的环境。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才能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有一种非说不可的激情;要是离开了这样的具体可感的情境,他们也就无话可说,或者无病呻吟了。
第四.课外活动烘托语言实践情境
语言能力的发展必须在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体现。课外我们可以安排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辩论赛等一系列语言实践活动,创造有利于语言发展的大环境,烘托出浓郁的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有一种张口说话的冲动,并且愿意追求说得好、说得美。比如:论辩是持不同见解的双方,就一个观点、主张所进行的论争。它的特点是:立场尖锐对立、思维活跃敏捷、用语谨严锐利。在“唇枪舌剑”的论辩中,各方措词都比较激烈,但并不轻率。为了防止对方抓住把柄,语言分寸感的把握、感情色彩的确定都很慎重,有时甚至到了字斟句酌的地步。所以情况常常是,语言驾驭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论辩的成败。辩论赛是检验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活动。可以预先将辩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准备。可以在班级内部开展,选出最佳辩手,再在同一年级辩论,然后扩展到全校范围。在这样浓郁的语言实践氛围中,在这样的活动情景中,每一个置身其中的人,都会获得收益,长此以往,都会成为“语言的巨人”。
周淑平,江苏南通高等师范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