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在评论一首好的诗词,一幅好的书画作品或一篇好的散文的时候,往往以“情景交融”来称赞它,从一定的角度来说,“情景交融”成了评价一部作品优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
关键词:情景交融 含义 主次研究
一
一般来说,“情景交融”具有以下几层内在的含义。
首先,“情景交融”是指虚与实的妙然凝合,融即是含。虚与实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老庄哲学就是崇尚虚空的,他们认为虚空比实更充实,虚是一切充实的原因,没有虚空存在也就没有万物。而孟子则以充实为美,后来这一概念逐步被移入艺术理论之中,中国书画就极为讲究空白的利用,要求密处不透风,疏处可走马。齐白石画的虾子,图上只有几个虾子,背景全白,但他表现的意境却是愈远愈密,那清澈的湖水,就存在于一片空白的背景之中,正是这虚与实的结合,我们才能欣赏这高妙的艺术品。
其次,“情景交融”是艺术品的一种高度形象化,符合艺术的基本规律之一——形象性原则的要求。一首抒情诗或一篇散文不能干巴巴喊口号或自然主义地描写实景,但即使写了情又写了景的也不一定就是一件好的艺术品。应该是景有情的喜怒哀乐,情有景的色彩浓淡,使情与景难以分开,这才叫“情景交融”,才是真正的艺术品。我们读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一词,在零落的暮春景色中,看到了一个报国无门的烈士暮年的哀愁;在读陆游的《钗头凤》一词,于美丽的春景中,更反衬出主人公爱情失意的痛苦而又无可奈何的思想感情,凡此均可说是“情景交融”。
再次,“情景交融”是欣赏者的一种主观心理活动,表现出读者在审美过程中的主动性,也是读者与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融合。文学作品中,作者把自己的想法经反复推敲后,然后通过各种表达方式加以表达出来,而读者则通过这一中间媒介,打通时空的界限,从有限的字句中,把各种因素结合起来达到审美趣味。
二
“情”和“景”在艺术创作中是平起平坐,还是有主有从呢?回答是:有主有从。就艺术家感受外界景物来说,情属于内,物属于外,先观于外而后感于内,触景而生情。可以说是先外后内,先景后情,二者有先后之别,并无主从之分。但就作品的艺术表现来说,确有主从之分,并无先后之别。景物描写可以在前,也可以在后。试看下面两首诗:“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戴叔伦:《题三闾大夫庙》)第一首诗题目里的“董大”,可能是指唐代著名音乐家董廷兰。诗的头两句是写景,写天气骤变,“千里黄云”,北风狂吹,大雪纷飞,象征董大处境的恶劣。后两句是诗人安慰董大的话,意思是说:不要为前途发愁,天下认识你的人多得很呢!这两句安慰话看着平常,其实表现了诗人同董大的深厚情谊。第二首诗题目里的“三闾大夫”指的是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第二句“屈子怨何深”是全诗的主旨,第一句是兴兼比的,写屈原的怨的深长像沅江、湘江流不尽的水一样,三、四两句写屈原的“怨”的声响像日暮秋风吹动萧萧枫林一样。从这两首诗可以看出:第一,景语可前可后,无一定之规;第二,写景的目的为抒情;景语不论在前在后,均须服从抒情的需要。
优秀的作品要想达到情景交融,至少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触景生情;二是要善于借景抒情,融景于情。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主观的情是由客观的景唤起来的。也就是说,作家艺术家是触景生情,作品是有感而发。“感”从何来?来自生活。“情”如何“生”?“生”于“触景”。因此,要有“感”必须接触生活,要“生情”必须“触景”。否则,就会是无病呻吟,有景无情,主客观不能契合,情与景无法交融。另一方面,文艺不是生活的翻版,文艺家并非只能即景即情。情动于中的时候,他可以即景即情,触的什么景就写什么景,同时,也可以想象、虚构,可以借这个景来抒情,也可以借那个景来抒情。如果认为,触的是什么景,就只能借什么景来抒情,那就陷入机械唯物论了。所以,我们既要看到触景生情的必要,又要看到作家艺术家有借景抒情的自由。当然,所借的景必须同情合拍,为情所融化。否则,主客观同样不能契合,情与景同样也不能交融。
张清湘,安徽省蚌埠坦克学院中文教研室教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