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识字教学,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培养,是一种符合当代儿童思维和兴趣发展的识字教学方式。
识字本身是枯燥的,而对于枯燥的事物,人的情绪总是消极和被动的。因此,教师一定要在起步阶段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识字教学的快乐氛围,充分调动儿童识字的兴趣。我常常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引导学生想象,帮助他们把抽象的符号形象化,通过画面与文字的演变,使学生将自己头脑中的资源与眼前所见的画面产生联系,从而激起探索祖国文字奥秘的欲望,对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
我在教学中注意将活动引进课堂,活动形式多样化,经常性地给孩子们来点新鲜的。比如“找朋友”“快乐大转盘”“带生字娃娃回家”“摘果子”等。有时让孩子们说一说,有时让孩子们画一画,有时让孩子们摆一摆……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保持学生的识字兴趣。
崔峦老师说:“要引导学生在联系中、比较中找到汉字的共同点。不断发现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点点滴滴的发现积累起来,就会形成比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对这一点,我有很深的体会。在教学中,针对汉字中合体字尤其是形声字多的特点,我和学生共同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识字方法,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拆一拆、猜谜语等等。每次在课堂上提出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时,他们就会兴奋不已,各抒己见。如:提手旁加“是”就是“提”,校”减去“木”字旁就是“交”;“晴”的“日”字旁换成“目”字旁就是“睛”;谜语:人在云上走,谜底是“会”字;“最”能拆成“曰”“耳”“又”。在识字教学的课堂上,常常洋溢着快乐、轻松的氛围,孩子们个个愿意主动地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识字。在识字的过程中他们能够很好地从音、形、义三方面来理解。
阅读是帮助学生识字、记字、运用汉字的最佳途径,而识字的最终目的是阅读,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
我主要从这几方面入手:其一,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材料和园地。如在教室的角落里开设了一个“图书园地”,在那里摆放着学生从家里带来的、学校图书室借来的各种有趣的课外书籍,有的是拼音与汉字相结合的,有的则是单纯的文字。其二,教会学生课外阅读和自主识字的方法。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有选择性地大量阅读丰富多彩的课外书籍,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寻找、圈画、积累书籍中自己不认识的生字或好词好句。其三,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课外阅读、自主识字的兴趣。如定期举办图书交流会,定期布置课外阅读作业,举办朗读、识字比赛,开辟“我会认”“我会读”专栏,让学生交流课外认得的字等。
除此之外,我每周让学生背一首古诗或一篇名家美文。周一将本周要背的内容挂在教室内,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能轻松地记下来了。一学期中还举行读书汇报会、故事会、朗读比赛等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和阅读能力。
阅读和识字是相辅相成的,识字是基础,识字多了,读课外书就成为可能;反过来,阅读又能促进识字,提高识字效率,读得多了,识字自然就多。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识字也要树立“大语文”观,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阅读、识字。
一、 在家庭环境中识字。孩子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度过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在农村,家长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我利用家长会和平时让学生传带的《给家长的信》,向家长做好宣传工作,争取家长的配合。如孩子喜欢看电视,对电视中常出现的字,家长应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认一认,经常问一问,考一考;对孩子喜欢的画报、图书、卡片进行亲子阅读……总之,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机教孩子识字。在家中完成“亲子识字卡”,让家长、孩子共同体验识字的乐趣。
二、 在社会环境中识字。引导学生在上学途中认厂牌名、村牌名、河上的桥名、公路边的公交车牌、大街上的广告牌等,开展“我是汉字通”比赛,养成学生在社会生活环境中识字的习惯。
三、 在学校环境中识字。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校园里校名、校风、《小学生守则》、班级名、同学名、课程表、黑板报、名人名言、《班级风采栏》等文化设施和竞赛园地,都是学生识字素材。我时时要求自己做个有心人,经常引导学生认认这些字,学生就会由无意识到有意识地把熟悉环境与识字认字结合起来。
小小汉字,奥妙无穷。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抓好课堂教学主阵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只有处处从学生实际出发,拓展识字途径,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学生才能获得识字的乐趣,从而使枯燥的识字充满快乐与活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