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717

[ 李木青 文选 ]   

要重视课堂组织讨论的艺术性

◇ 李木青

  一节好课的显著特征之一是信息的传输吞吐非常活跃,而教师组织讨论的艺术,在这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说“讲述”是信息的单向传输,那么“谈话”也不过是信息的双向传输,而“讨论”却是公众参与的信息多向、立体传输。
  所谓“讨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众多学生间的对话,相互交流,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方法。当然教师组织讨论,并不是要取代讲述法,而是要使两种教法互补,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之所以要把组织讨论的艺术作为优化教学的一个手段来加以研究,是因为讨论在实现课堂教学优化的进程中具有特殊功能:
  主动探索功能。讨论是学生主动探索的一种手段。虽然他们不清楚讨论结果会是怎样,却乐于去追求,讨论对培养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探索、敢于批判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互学互教功能。在讨论中每个学生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既是施教者,又是接受者。这种教与学的相互作用,可以使学生扩大见识,开拓思路,取长补短,协作切磋,可以弥补个人自学的不足。
  宽松氛围功能。讨论时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有啥说啥,体现出民主、平等的原则,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大大宽松了教学氛围。
  全员参与功能。在讨论中人人都有机会发表意见,特别是小组讨论,可在同一时间里分头议论,无疑可以为更多的成员提供参与机会,其全员参与程度,远非讲述或提问谈话所能及。
  多向发展功能。讨论对培养运用事实和知识的能力来说,是一种有效的手段。通过讨论,不仅可以使学生接触到各种观点,而且可以使他们学会仔细分析和评价这些观点,并灵活地运用这些观点、知识和材料。一句话,讨论可以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
  当然,优课的教学艺术,不仅在于有效地组织讨论,还在于善于克服讨论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如言语粗糙,不够精确甚至有误;材料零碎,缺少系统性;松弛散漫,效率不高等。
  那么,在一节优质课中,教师应当掌握哪些组织讨论的教学艺术呢?从我们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归结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 把握好讨论的主题
  在一堂课中哪个地方应当组织讨论,讨论什么问题,至关重要。把握好讨论的主题,既决定着讨论的方向,又关系到讨论的价值,可以说是讨论组织艺术之魂。如教《珍贵的教科书》一课可以讨论的地方似乎很多,但教师恰恰在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空白”处,即“我”从晕倒到醒来这一段没有记述于课文的时间,提出了讨论题:你能想象出来吗,从“我”晕倒到醒来的这段时间来,张指导员是怎样舍身护书的?为了激发学生想象,教师又给予如下的提示:
  (1) 提供起始句“在炸弹即将爆炸的一瞬间……”
  (2) 指导员是怎么做的?
  (3) 受伤后的指导员遭受了怎样的痛苦,他怎么想,又怎么做?
  (4) 指导员是怎样昏过去的?
  这个讨论主题的选择之所以成功,首先是因为它富有认识意义和实践价值。张指导员舍身护书的细节,因为“我”的晕倒而在文章中没有记叙,现在要学生讨论,以想象来填补这处空白,无疑是很有认识价值的。第二,这个讨论主题还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张指导员舍身护书是全文的主旨所在,容易引起关注,现在学生又可以充分展开自由想象来塑造心中的英雄,自然能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第三,这个主题又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完成的。在这里教师的四个小题引发,给学生的成功无疑是铺设了阶梯通道。
  2. 选择好讨论的契机
  讨论是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自主的学习行为,所以不能单凭教师的意愿,什么时候想让学生讨论就讨论起来,关键还得看学生有没有希望讨论的那个火候。这就给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要选择好讨论的契机,要有善于选择讨论契机的功夫。
  一位教师在教《草船借箭》一课时,学生质疑:“我觉得课题上的‘借’字用得不恰当,因为‘借’要在征得别人同意的情况下,使用别人的物品或金钱,用后必须归还。可是课文中借箭既没有征得曹操的同意,也不必归还。我认为不是‘借箭’,是‘骗箭’。”话音刚落,课堂便骚动起来,学生跃跃欲试。这是教师始料不及的,但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教师便抓住契机引导学生仔细读课文,组织了讨论。
  生:我觉得用“借箭”是可以的。因为船受满箭后,诸葛亮吩咐军士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这不是说箭收到了表示感谢吗?
  师:是这样的意思吗?
  生:我不同意这个说法,这不是真感谢,而是嘲讽,意思是:曹操,这下你上当了,白白送了十万多枝箭。
  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正确的,那么课题中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呢?
  生:我说用“借”的意思深,因为诸葛亮得到这十万枝箭不是不还,在交战时要如数归还,是“有借有还”。
  生:我认为“骗”字含贬义,用了“骗”就会损害诸葛亮的形象,这个“借”字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
  生:我认为在战争中不存在“骗”的问题,“兵不厌诈”,用计谋打胜仗是完全应该的。
  ……
  这个讨论契机之所以抓得好,首先是学生的质疑很有价值,正是引导大家深读课文的难得的教学机遇;同时,对这个问题每个学生会有自己的见解,有话可说;第三,从课堂情绪看,学生已是跃跃欲试,此时不议,更待何时?
  3. 铺垫好讨论的基础
  课堂讨论组织得好不好,把握主题、选择契机固然重要,但是铺垫好讨论的基础,也不容忽视。因为个人的自学准备,是集体讨论的基础。个人没有掌握材料和事实,没有认真思考,也不可能通过讨论使大家得到提高。这种对讨论基础的铺垫,不仅仅表现在讨论前的准备上,还有讨论时发现不足,由教师巧妙地引导大家针对性地读课文、打基础。这种即时的“充电”,可以使学生边讨论边读书,为用而读,读了就用,从而使课堂讨论发挥更大的效能。
  我在教《将相和》时就组织过这样一次讨论:
  师:同学们读书很认真。老师这儿还有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和你们讨论,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默读第二段:渑池会上的斗争是打成了平局,还是决出了胜负?为什么?
  生:是打成了平局,他们都演奏了乐器。
  生:赵王为秦王鼓瑟,秦王也为赵王击缶,一比一,所以说是打成了平局。(大多数学生都同意这种意见)
  师:请同学们再看看课文,再想一想,还有什么意见?
  生:我认为决出了胜负,是赵国胜了。
  师:为什么?课文中有什么根据?
  生:因为秦国的力量比赵国强。
  (两种意见发生了争执,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师:同学们,老师作两点提示,请同学们再仔细读书,认真思考:1. 秦国比赵国力量强大,秦王是大国的王;2. 秦王是一国之王,而蔺相如是臣。
  生:我认为是赵国胜利了。因为秦国是个大国,赵国是个小国,大国的王为小国的王演奏乐器,小国的王也为大国的王演奏乐器。比较起来,大国的王显得更难看。
  生:我也认为是赵国占了上风。因为赵王鼓瑟是秦王叫鼓的,而秦王击缶是蔺相如叫击的。秦王是君,蔺相如是臣。这样也显得秦王更难看。
  生:我再补充一点,瑟是古代的一种弦乐器,声音悦耳动听。缶是打击奏的乐器,形状像个瓦罐子,声音单调(是配合瑟演奏的)。相比之下,秦王显得更丢人。
  在讨论过程中卡了壳,老师不是简单地“解答”“评判”,而是让学生“再读读书”,找找“课文中有什么根据”,及时地“加固”讨论的“基础”,这样,学生也就能“有疑而读”“由读解疑”了,这样课堂讨论的过程,就真正变成“熟读精思”的过程。
  4. 引导好讨论的进程
  正因为讨论是学生自主的学习行为,所以更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调节。因为在讨论的过程中,情况变化难测,未必一一都能在预料之中,有时观点一致,有时意见分歧;有时浅尝辄止,有时又误入困境……所有这些,都要靠教师审时度势,及时引导。
  教学《鸬鹚》一文,教师对“渔人忽然站起来,用竹篙向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一句中的“抹”字,组织了课堂讨论。有的学生认为可以用“擦”“挥”“扫”“赶”来理解或代替,那为什么作者要用“抹”字呢?学生讨论有困难,教师便要学生先作换词朗读,比较体会,如“渔人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挥”,同时让学生做“挥”的动作,与“抹”的动作相比较。 这样,学生便“茅塞顿开”,议论纷纷——
  “渔人爱惜鸬鹚,不忍用劲。‘挥’、‘扫’的动作太猛烈,渔人对鸬鹚很爱惜,不会这样。所以用轻轻一‘抹’。”
  “‘抹’这个动作是渔人沿着船舷依次轻轻碰一下鸬鹚,鸬鹚就像接到了命令,先后下水。因为鸬鹚训练得很好,所以渔人不必硬‘赶’。”
  “当时周围很静,渔人和鸬鹚都在静等鱼群。我想,这时可能是渔人发现了鱼,为了不惊动鱼群,所以动作要轻柔些,用‘抹’正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
  5. 处理好讨论的结果
  教师组织课堂讨论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读书,提高认识,发展能力,达成教学目标。所以讨论的结果如何,怎样处理好,也是一项教学艺术。讨论的结果,最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来梳理概括。对疑难问题或争论的问题,教师要适当阐述自己的看法,指出讨论中的优缺点,对某些有争议的问题,意见一时无法统一,要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看法,体现教学民主,不可强求学生接受。
  我在教学《景阳冈》一文中,就抓住“三闪”,启发学生思考讨论,读懂课文:
  师:“闪”是什么意思?
  生:(查字典)“闪”就是侧转身体躲避。
  师:既然“闪”就是“躲”,那为什么作者用“闪”不用“躲”?我们来讨论一下好吗?
  生:“闪”显得动作快。“躲”比较慢。
  生:“闪”是主动躲开,而“躲”显得被动、胆小。“闪”比“躲”好。
  师:武松为什么一开始就用“闪”的办法来对付老虎的进攻?
  生:武松虽是条好汉,但突然遇到老虎,“吃那一惊”,自然要先闪开。
  生:因为老虎来势凶猛,这时和它硬拼不是好办法。“闪”可以避开老虎的凶势,消耗老虎的体力。
  生:我觉得武松不是单纯的“闪”,而是边闪边想,摸清老虎底细,寻找进攻机会。
  师:讨论得真好,现在你从“三闪”中看出了什么?
  生:从这里看出武松的“三闪”“闪”得真好,这是他机智勇敢、灵活大胆的具体表现。
  从这个教例中可以看出:我们不仅讨论了主题,而且能适时小结,提出“现在你从‘三闪’中看出了什么”,启发学生自行梳理小结,使这一教学过程完全到位。
  艺术地组织课堂讨论,无疑是对“一讲到底”的传统教法的反叛,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不及林间自在啼”,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能够解放思想,自由争鸣,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无疑是一切优课应当具有的学习气氛。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淳县砖墙中心小学]

要重视课堂组织讨论的艺术性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