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715

[ 朱亮新 文选 ]   

对话:课堂生活的理想境界

◇ 朱亮新

  现代教育越来越迫切地期待着,期待着一种理想的课堂生活:能够更好地注重认知体验、理解与感悟等生活方式的完美统一;能够将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相结合;能够把书本世界与精神世界相融通;能够真正地让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课堂生活中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生活的主体”。 这种课堂生活的理想境界,可通过“对话”来实现。
  这里所说的“对话”,已不是一般语言意义上的对话,而是一种教学对话。这种对话,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真诚倾听和诉说,是人格平等的心灵交汇,是以情生情的情感交流,是以思引思的思维碰撞,是以石击石的火花迸射。它充满着无穷的可能性,洋溢着生命的色彩,是课堂生活的理想境界。
  
  一、 理想的对话平台
  
  在课堂生活中搭建理想的对话平台,阅读教学才会出现学生、教师、文本相互作用、共同建构和思维碰撞、情感互动的理想境界。
  自由、平等、真诚、信任的心理平台。洛克曾说过:“你不能在一个战栗的心灵上写下平正的文字,正如你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下平正的文字。”因此,作为交流、沟通的“对话”,必然要有个“生态条件”,即建立在双方真诚、平等的基础上。让学生在零距离的、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亮心扉,放飞思想;要善于进行角色换位,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和观点。只有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拥抱,给予他们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对话的课堂才能散发出浓浓的人情味,才能听到发自内心最深处、最真实的话语。
  对话中自由、平等心理平台的形成,还与课堂的空间布局紧密有关。对话教学的课堂座位可以有以下几种安排:(1) 圆桌型。类似于政治对话中不分等级、不分前后的席位安排,利于轮流发言或自由发言;(2) 马蹄型。组内的“小马蹄”与组际的“大马蹄”相融合,利于小组讨论和组际交流;(3) 对阵型。面对面的两大阵营,适于辩论;(4) 舞台型。相对集中的一片空间,适于小组表演或中心发言;(5) 自由型。或在草地上,或在小河边,或站,或坐,适于野外活动。这些安排,在表面上转换了师生、生生的位置关系,其实暗示着一种理解与交流机制的形成,会引起学生心态的变化,促进学生对话意识的形成,甚至会引起教师教学行为的相应变化。
  真实、开放的时空平台。从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教学法,到当代西方课堂上对教师的“限时讲授”,直至语文“新课标”倡导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一以贯之的是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空间自由地发表见解、提出疑问、开展讨论。对话不受时空的限制,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自主,更加生动,也更充满了对对话的渴望。他们渴望在开放的时空中进行情感的交流、精神的融通、境界的提升,实现自我的精神超越。
  语文教学中的“对话”,还应向生活开放,有真实的生活交往情境,有真切的生活交往需要,有开放的生活交往空间。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走出“书本语文”这个中心,向“生活语文”回归,回到现实的、流动的“生命态”中,进行真实、广泛的“对话”。教学中,一方面应关注学生生活经验,活化教材,把游戏、演讲、辩论、设计、表演、当导游、召开新闻发布会等学生熟悉的活动方式引进课堂,把教材“还原”成生活场景,让学生在这个现实的、生活化的环境中展开“对话”,基于学生的经验解读课文;另一方面将学生的视线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与生活环境展开“对话”,为儿童打开更多的认识世界的窗口。如尝试运用语文知识策划社会活动,解决社会问题,就是对社会、对人生进行深入的体验感悟;亲近自然,用心聆听风声、泉声、鸟语,体察蝴蝶翩飞、花蕾绽放、流云溢彩……构建真实、开放的时空平台,使学生在对话中不仅能享用到活的语文,还能改变学习、思考和生活的方式。
  
  二、 生命与生命的对话
  
  教师与学生:敞开心扉的对话
  在教学对话中,教师和学生不是对象性的主客体关系,不是“你教我学”的知识授受关系,而是一种互为主体的意义关系,是一种交往互动的对话关系。对话意味着教师把学生当成有主体意识、主体地位的“人”来看待,意味着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的,是可以真诚交往的“我——你”关系,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做到互动、互惠,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有位老师在为《麻雀》一课作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述中,我们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话音刚落,一位男同学举手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是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老师听后笑着说:“你读得真认真,看来老师的概括是不太准确。那么,怎么说才比较确切呢?”师生经过一番对话后,共同总结出:这篇文章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这位教师面对学生的挑战,勇敢地承认自己的不足,不但保护了学生的独特见解,也激励了学生敢于“对话”的精神。师生在平等对话中,最终孕育出“全新的果实”。
  学生与文本:跨越时空的对话
  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跨时空的心灵对话,是一件诗一般美妙的事,正如高尔基说的:“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在对话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文本的意义,而是通过与文本不断的“视界融合”,渐进地、动态地生成意义。这样,“文本超越了自身,是因为掺入了读者的意义;读者超越了自身,是因为接纳了文本的意义,扩大了原来的视界,又回到了自身,成了一个新我。”
  教学《凡卡》时,教师让学生想象凡卡的爷爷、凡卡、老板、老板娘、伙计等就在我们眼前,你想和谁说话?和他(她)说什么?有同学说:“凡卡的老板、老板娘,你们太狠心了……” “伙计们,你们也是老板的工人,你们怎么能捉弄凡卡……”“凡卡你多可怜啊!九岁,就失去了父母,离开了爷爷。”……学生自己选择说话对象,与作品中的人物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进行心灵的撞击,感悟到了人性的美与丑、善与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充分领悟到了流露在字里行间的人文关怀。
  学生与文本“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是多种多样的,因人而异,也因文而异。学生可以是感动的对话者,热心的建议人;可以是虔诚的崇拜者,深情的赞美者,善良的同情者;也可以是愤激的反对者,或居高临下的评点者……对话形式的确定应该以学生朗读课文时与之对话的身份感相匹配,写信是述说的好形式,写诗是抒情的好方法,编写童话,写倡议书,制作礼物等方法又各有奇妙。
  自己与自己:敞亮内心的对话
  自己与自己对话,是对话的高级形态。学生通过与内心深处那个常常沉睡的另一个自己对话,使其醒过来,从而“发现自己,发现另一个自己,发现假面具后面一个真实的自己,发现一个分裂的自己的各个部分,发现自己的局限、偏见、愚昧、丑陋、冷漠、恐惧,发现自己的热情、灵感、勇气、创造力、想象力和独特个性”。事实上,每个人都多少有些分裂,在分裂的各个自我之间进行平等、理性的对话,正是一个人对自身内在经验和外在世界的反思、内省的过程,是一个人的内心从晦暗到敞亮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仁爱、智慧和正义感浮出水面的过程。阅读教学如果要将这种对话得以外显,可以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练笔活动,如写读后笔记、随感、日记、书信等,让学生通过自我对话,实现自我潜能的激发、生命的唤醒与人格的塑造。
  走向“对话”的课堂生活,实际上蕴含着新课程改革的人文追求:关注学生的理性生活、审美生活、道德生活,触动学生的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心灵世界。我认为,这是课堂生活的理想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教育局]

对话:课堂生活的理想境界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