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改变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模式,形成了自主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法。它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其出发点是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激发他们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形成以学生独立探索为主的个性化学习和基于网络互动的合作学习两种模式,这恰恰符合新课标倡导的学习理念。
以低段的看图写话教学为例,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已突破了传统的“看图、说图、写话”的模式,鼓励学生创新、求异,让学生自主创造有个性的画面,说自己的图,写自己的图。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将组成图的元素(动物、人物、背景等的小图片)提供给学生。在计算机上,学生可以选择一定数量的图片,自由组合成“图”,将简单的图形拼接成需要的画面,然后再根据这些图画进行个性化的写作练习。教师还可以通过服务器,将各小组的图画及习作展示给全班同学观看,然后师生一起交流,互相启发,即评即改,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主化学习,使个人的兴趣、能力在课堂上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各学习小组在共同寻找、开发和利用计算机中的学习资料时,各人的收获亦会有所不同,避免了由教师面向全班“授课”出现的“千人一面”的教学结果,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形成了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
二、 创造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传统的语文教学把学生的视野框定在教科书和课堂里,造成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的隔离。新课程提出把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拓视野、发展创新。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支持。
1. 充实课堂教学资源,提供课外学习资源。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应能融合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网络的最大优势就是能为我们及时提供各类有用的信息,这是语文学习的资源宝库。例如教学《松鼠的尾巴》后,学生对动物尾巴的功能很感兴趣。我就让学生在网上搜索查找关于“动物的尾巴”的网页,了解动物尾巴的功能。学生通过搜索和交流,获取了丰富的信息,例如:猴子的尾巴能调节体温,壁虎的尾巴可以再生,金鱼的尾巴是方向盘……在学生兴致高涨之时,我让学生仿照范文续编故事。学生认真选择搜索到的内容,在计算机上编起了故事,需要资料时,他们又在网上即查即用。结果,许多学生编出了精彩而有趣的故事。课后学生的兴趣不减,“动物的进化”“奇妙的耳朵”“仿生学”等都成了他们探究的内容,他们的学习兴趣更广了,从中获取了大量的课外知识。
2. 开展综合学习,增加语文实践机会。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应该创造性地开展综合活动,增强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信息技术为孩子多方位、多角度地运用自己获得的语文知识、展示自己的语文能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如有的孩子将在口语交际训练中听到的故事制作成录音磁带,配上解说词和背景音乐。还有的孩子暑假里几人一组游览一处风景点,将游览过程拍摄下来,再搜集与该景点相关的传说、故事、知识,配上合适的音乐、解说、动画,制作成电视短片,开学时与大家交流分享。又如在学校开设了古诗主题学习网站和班级邮箱后,学生学习、应用语文的范围得到扩展。他们将自己的优秀习作、学习体会以E-mail的形式发给老师和同学;或在论坛中向大家推荐某一文章、就写作中的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其他还开展如制作风光片,设计广告画、广告语,阅读沙龙,家长推荐阅读等活动。在这些有趣精彩的活动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全面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明显增强。更重要的是,这为孩子们提供了多方位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
3. 综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开放的课堂能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包括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科学利用信息技术又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作用很大,特别是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和兴趣。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例,要求学生围绕某个主题编一份小报。很多学生借助网络,收集到大量的文章、诗歌、新闻、图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是作者,又是编辑;既是设计师,又是美术师。工作量虽大,但学生参与劲头很高。通过这种活动,在不知不觉中,学生运用互联网上的信息的意识以及鉴赏能力、理解能力,收集、分析、加工、改造各种信息的能力都获得了很大的进步!
三、 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评价机制的革新同样体现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利用诸如论坛、邮件等方式能有针对性地、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作出评价,既做到一对一的个别化评价,又能兼顾孩子的自尊心和感受,使孩子乐于接受。
小魏是个勤奋要强的孩子,语文学习的热情也很高,只是他有很重的乡音,平时说话平翘舌音不分,所以朗读一直是他的薄弱环节,课堂上也不敢举手朗读。针对这一情况,我让他回家把练习朗读的过程制作成录音带。我仔细听完录音后,也把对他朗读的评价和指导录下来,包括正确规范的朗读。这样,就相当于有了专门针对小魏的朗读指导磁带,既便于他回家反复练习、纠正,又避免了课堂集体评价指导时让小魏当众暴露缺点、自尊心受挫的弊病。另外,建立能够及时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学生语文学习档案袋”,这也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手段。如果将其电子化,那么学生学习成果就能及时“归档”,整理、反思等方面将更具优势。老师可以随时将孩子优秀的书法作品,课堂生成的各项成果等,用数码相机拍摄下来,放入到孩子的“电子档案”中。对优秀的习作更是可以制作成精美的幻灯片或网页,让家长、同学一起来分享成功的喜悦。即使是课堂上的表现,也可以拍摄课堂教学片段再现给老师、学生和家长观看。这远比一个分数、一张成绩单更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出学生学习的进程和效果,而且能使学生乐于接受,在评价中体现人文关爱。
[作者单位:江苏省响水县电教中心]